《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靈運·登江中孤嶼》鑒賞
謝靈運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
懷新道轉(zhuǎn)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
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想象昆山姿,頃邈區(qū)中緣。
始信安其術(shù),得盡養(yǎng)生年。
這是謝靈運任永嘉郡守時游覽江心嶼之詩。主要寫江中孤嶼的秀媚景色,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在游覽中所引發(fā)的感受。
孤嶼,即江心嶼,溫州甌江中的一個小島,東西長2300多米,南北寬420多米,全島面積約72萬平方米,島中峰高25米。孤嶼水光山色,秀麗宜人,素有“蓬萊仙島”之稱,歷來是游覽勝地。江心孤嶼,早在南朝時名播海內(nèi),原稱“孤嶼”,南宋以后始稱“江心嶼”。這里,不僅勝跡眾多,而且景色特異。“江心十景”,更為歷代騷人墨客所稱贊,各景均有古人題詠,更增添詩情畫意。嶼上許多著名古跡,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近年來,隨著江心園林的拓建,更使江心嶼出現(xiàn)了“江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有山,園中有園”的新氣象。
* * * *
這首詩,主要是兩部分,前半首是寫江心嶼的秀麗景色。它從“懷新”、“尋異”寫到登嶼,并在描繪孤嶼景色中,詩人抓住白云、麗日、藍天、碧水和水中嶼以及嶼間川等形象,組成了詩篇的畫面,引人同他一道去欣賞孤嶼的“自然美”。
后半首,從眼前景物聯(lián)想到昆山仙境,進一步寫出孤嶼景色的清逸幽麗;又從昆山仙境想到安期生的長生不老之術(shù);最后,表示了詩人對遠離塵世的向往。
這就是全詩的大體意思,以下作具體闡釋:
“江南”二句是說,在江的南岸游覽了好久,甚至有些厭倦了、膩了。歷覽,即游覽已遍。但是,江北風(fēng)景卻長久未去觀覽。曠,曠廢。周旋,猶言游覽之意。
“懷新”二句,是說一心貪尋新景,轉(zhuǎn)覺道路遙遠;探得了奇景,又恨時間過的太快。懷,抱也。道,路途。迥,遙遠。景,光景、時日。延,伸長。
“亂流”句,據(jù)五臣注本《文選》,此句為“亂流趨孤嶼”。現(xiàn)若干注本從此說,《詩紀(jì)》作“亂流趨正絕”,朱東潤《作品選》沿用之。這是說,江舟穿越激流,截流橫渡。亂流,與“絕流”同,均為截流橫渡。趨,疾行。
“媚中川”句,是說中貫兩峰間的川流,顯得特別嬌美悅?cè)恕C模篮谩V写ǎ膸Z原有兩峰對峙,中貫川流,故稱“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嶼”,后人建亭其上。宋代和尚青了率眾搬土石填川,聯(lián)兩島為一,并于其上創(chuàng)建寺宇,名“中川寺”,即今江心寺之前身。對“中川”一詞的解釋,通行各注本,均錯注為“中川,即川中”,或者“中流,江中間”等,乃望文生義之故也。
“云日”兩句是說,生輝的白云,耀眼的麗日,兩相映照;明朗的藍天,清澈的碧水,天水一色。澄鮮,明凈清澈。空,天空。
“表靈”二句,即說這里的靈秀風(fēng)光,卻無人能賞;即使蘊藏著自然真趣(或仙人),又有誰能傳說于俗世呢?表,顯明。靈,靈秀,含有鐘靈毓秀之意。蘊,藏;真,自然真趣,或仙人。
“昆山姿”二句,前句是說,從孤嶼的風(fēng)姿聯(lián)想到昆侖山仙境的幽姿。昆山,昆侖山,傳說是西王母等神仙住處。后一句說,孤嶼的清幽環(huán)境,有如隔絕塵世的仙境。緬邈,遼遠,此有遠離之意。形容詞作動詞用。區(qū)中緣,世間塵緣。
最后二句,大意是說,現(xiàn)在才懂得安期生的道術(shù)是有用的,能夠助人延年益壽。安期,即安期生,傳說中的仙人。據(jù)《列仙傳》載,他是瑯琊阜鄉(xiāng)人,自言千歲。養(yǎng)生年,即養(yǎng)生以盡年。古人認(rèn)為靜漠恬淡可以養(yǎng)生。
* * * *
這首詩,是謝靈運山水詩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名篇,常為人們所傳誦。特別是溫州人更有特殊的好感。當(dāng)我們踏著詩人的足跡,橫流登嶼觀光時,詩篇中的情景就會呈現(xiàn)在眼前。如果你在“澄鮮閣”、“謝公亭”吟誦此詩,更會給人以飄逸飛揚、胸懷坦宕之感。當(dāng)然,現(xiàn)今游覽江心嶼的人們,不會相信借安期生的道術(shù)而羽化登仙。這不是說,謝詩缺乏誘人的魅力,而是因為當(dāng)今的江心嶼,已經(jīng)是“天上人間”,酷似仙境而勝于仙境。
如何評論這首詩的優(yōu)缺點,也同謝靈運其他一些詩一樣,長處與短處,并存。在這里,不妨聯(lián)系此詩之外的一些詩,合并分析一下。
首先,謝詩善于摹山范水,也慣于采用對仗詩句加以精雕細琢。詩中有些對偶句已達到后人那種嚴(yán)格的“工對”程度,甚為精致。比如前述的《登池上樓》的若干詩句和這首《登江中孤嶼》的中間四句,以及《從竹斤澗越嶺溪行》、《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等,都有不少精工的駢驪句。
但與此俱來的缺點是“過火”了:全篇對仗,顯得呆滯生澀;過分強調(diào)字詞雕琢,一味追求駢驪,使之整篇缺乏生氣;同時,語言過分典雅,好用典實,卻又往往累于繁冗,傷于刻劃。
其次,描象精工,寫景真實,自然真切,且常綴有佳句于篇中。這樣的句例很多,此略舉一些于下。
除上篇的“春草”一“園柳”句、和本篇“云日”——“空水”句外,還有——
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guī)。( 《游南亭》)
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 《石門新營所住》)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jǐn)筷陨葡际障?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從竹斤澗越嶺溪行》)
這些都富于幽雅意境,文辭又凝煉精致,清新可愛,常為后世作律詩者所仿效。
但謝詩有時也會把生動的景物描寫成晦澀的詩句,以至老莊的消極情緒雜陳于一詩,弄得謝詩似乎只有佳句而無名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謝靈運常在詩篇的上半著力寫景,并往往于景物描狀中出現(xiàn)佳句,而在下半抒情述懷,就當(dāng)述懷之際,自覺不自覺地流露了兩晉遺風(fēng),夾雜一些乏味的“玄理”。這正顯示了我國山水詩早期形態(tài)的特征。
謝詩的風(fēng)格到底是什么?詩作的優(yōu)劣究竟如何?歷來多有爭議。
古人評謝詩,常贊其“追琢而返于自然”(沈德潛語)。或者說,“鉤深極微而漸近自然”(王士禛語)。而近代一些學(xué)者持論恰恰相反,認(rèn)為“雕琢則有之,自然則尚未”。今人研究謝詩者,如陸侃如、馮沅君等人的評語是:
大概謝詩是深入而深出的,所以不是第一流; 又因為深入,所以不該一筆抹殺。前人只知他深入,故捧他太高,近人只知他深出,故黜他過甚。比較公平一點的,是晚清施補華。
施補華在他的《峴傭說詩》中,曾經(jīng)評議謝詩說——
大謝山水游覽之作, 極為镵削可喜。镵削可矯平熟, 镵削失卻深厚。故大謝之詩勝于陸士衡之平,顏延之之澀; 然視左太沖、郭景純已遜自然,何以望子建、嗣宗之項背乎?
陸、馮在自己的《中國詩史》中,對謝靈運詩歌的最后定評是:“位于陸、顏之上,左、郭之下,乃謝詩定評,所以他雖轟動一時,而不能衣被萬世。”
以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覺得盡管如此,作為開啟一個詩派之祖的謝靈運,他能用巧似極貌的筆法恢復(fù)詩歌的形象性,擴大詩歌的領(lǐng)域(引山水入詩,并為其主要吟詠對象)和提高詩藝表達技巧等是有功的,特別是開了山水詩一派的新風(fēng),其貢獻具有歷史意義,不可小視,這份遺產(chǎn),后人理當(dāng)珍惜。
* * * *
順便在此再談?wù)勆剿娖渌嘘P(guān)問題。諸如,中國山水詩源于何時?為什么在中世紀(jì)的南朝興起?是什么促使謝靈運成為中國山水詩派的創(chuàng)始者?等等。
一、中國山水詩溯源
中國山水詩源遠流長。最初源頭可遠溯《詩經(jīng)》和《楚辭》時代。在《詩經(jīng)》中,就有不少以山水景物起興的詩篇;在《楚辭》里,更有若干優(yōu)美的山水詩句。后來,于漢魏樂府和古詩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山水詩句段,曹操《觀滄海》,則已經(jīng)是比較完整的山水詩了。發(fā)展至東晉,又有了王羲之、陶潛等的山水田園詩作家,成為山水詩的先驅(qū)者。而我國古代,以完整的藝術(shù)形式和獨立的詩歌流派,卻在南朝劉宋時才出現(xiàn)。當(dāng)時,“老莊告退,山水方滋”,于東晉末朝的庾闡、殷仲文和謝混等人,開始擺脫玄言詩的桎梏,大量引山水入詩,而最后完成于謝靈運。他是我國成批地大量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作家,是這個詩派的創(chuàng)始者。山水詩自此步入了一個獨立發(fā)展的新的歷史階段。及至唐代詩歌黃金時代的到來,山水詩也達到了繁榮時期。唐宋兩代,更出了孟浩然、王維和范成大、楊萬里等專擅山水描寫的大詩人。嗣后各代杰出的山水詩及其詩人,更是層出不窮。
二、我國山水詩為何在南朝興起
山水詩之所以在我國中世紀(jì)的南朝興起,簡述之,其原因有四:第一、晉宋士族文人懼亂避禍,崇尚隱逸,吟詠山水以寄托政治上的失意;第二、南朝地處江南,處處是秀山麗水,它逗引文人流連詠嘆;第三、崇尚自然,原是魏晉玄學(xué)內(nèi)容之一,而山水詩正是從玄言詩中脫胎而出;第四、玄言詩的發(fā)展“物極必反”,即詩歌本身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由優(yōu)美鮮活的山水詩來替代空洞枯寂的玄言詩,實乃勢之所趨。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因素,因為事物的變化,總是內(nèi)因起決定作用的。
三、是什么促使謝靈運成為我國山水詩派的創(chuàng)始者
這是由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在主觀上,謝靈運對于統(tǒng)治詩壇一百多年的“枯寂寡味”的玄言詩,早有反感和鄙棄,正在尋找詩歌發(fā)展的新的出路;同時他自少好學(xué),博覽群書,生性對山水情有獨鐘,喜歡游歷,也愛范山摹水,這是內(nèi)因。另一方面,他當(dāng)時為朝廷排斥,黜出京都,外放濱海的永嘉,而東甌的秀山麗水正引誘了他。因此,生性奢豪的他,就肆意遨游,“歷遍諸縣,動逾旬朔”。在游歷中或游覽之后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于是,以山水為描寫對象的山水詩,就大量地創(chuàng)作了出來。現(xiàn)存謝靈運詩歌作品一百多首中,山水詩占四十余首,其中有二十三首就是描寫東甌山水的。就在這個有意無意中,謝靈運成了我國第一個擁有大量山水詩作品的作家,并為中國詩史上開宗立派的山水詩派的首創(chuàng)之人。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靈運·登池上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