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詩
(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泉下人,喟然傷心肝。
以《七哀》為題,漢代樂府中所未見。唐人吳競《樂府古題要解》說: “《七哀》起于漢末。”唐五臣注《文選》中呂向說: “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鼻酸而哀也。”主要意思是哀思之多。現存資料看來, 《七哀》可能就是王粲的新題。
王粲,曾祖王龔,祖父王暢,都是漢代位及三公的大官僚。王粲少有才名,博聞強記,尤擅長詩賦。《文心雕龍·才略》說他是建安七子中的“冠冤”。東漢末年,董卓作亂被殺后,卓部李催、郭汜攻人長安,焚殺掠劫,長安被夷為空城。適逢關中大旱,災民相食,餓殍遍野,白骨堆積如山。在這樣環境中,王粲自長安出走,南奔依附荊州劉表。劉表曾向王暢就學,兩人有同里世交之誼。王粲千里而來,寄居門下,劉表的態度卻很冷淡。王粲滯留荊州15年,終不被重視。國破家亡之痛,世態炎涼之慨,百感交集,沉痛中腸,王粲以詩出之。他的《七哀》詩現存三首。第一首寫來荊州途中所見之哀;第二首寫思歸無著、日暮傍徨之痛;第三首寫邊城苦況、兵革不息之悲。三首都是寫離亂景象,估計是王粲寄居荊州一段較長時間之后而作的。
這是《七哀》詩的第一首。它實錄了作者逃難中親身見聞。作者就是事件中人,直接說出觀感。文字樸實,真切可信。在材料取舍、組織方面,尤具功力。可以想象,當時發生的事件極多,作者感受也十分復雜。他記錄下來的事情能否打動人心,他傾注在這些事件上的感情能否被讀者接受,他又如何用恰當的手段把事件和感受表達出來,這些方面都很費斟酌的。這首詩采用了一般敘事——抒情的結構:從西京紛亂的大背景落筆,按逃難行程為線索,寫下各種見聞景象,著重描述婦人棄子的場面,推出高潮,最后結出感慨和愿望。這樣安排,有點有面,有起有伏,結構完整,符合讀者接受的思路邏輯。
此詩最動人處是婦人棄子的場面。各種動物都有護犢之情,何況人呢。做母親的竟然忍心把兒子丟棄在草叢中,其處境的艱難,真是不容想象。上文說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是艱難的大背景。不過這個大背景寫得略嫌抽象,不易一下子抓住人心。此處重點描述的婦人棄子的舉動便是造成“白骨蔽平原”的千萬種原因之一。這樣,讀者便可以把點與面聯結起來,認識當時社會和百姓的普遍處境。接下來,詩中具體地寫出棄子婦人聽見兒子的哭聲,咬牙落淚,連頭都不回……“揮涕獨不還”,這個“獨”字,讀者可以想象到她一個人含著摧肝折骨的悲哀,急急忙忙狠心地走開了。一邊走還一邊自言自語: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話象是訴苦,又象是解脫;是說給自己聽?還是說給兒子聽?象什么都不是, 又象什么都是。太悲慘了,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連作者都不忍聽下去了。詩歌至此也就推上高潮。感動之余,不論作者或讀者自然要發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人間慘景?詩中沒有正面回答,作者似乎故意留下問題讓人尋思。他只是說: “我回首凝視著作為國家最崇高的象征——長安,深深地領悟到《泉下》詩中那種思念賢明君主的迫切心境了。這句話至少有以下用意:第一,作者希望亂世快些結束,使百姓過著安定生活;第二,他深深地同情苦難的百姓,喊出他們的要求;第三,他譴責“亂世”的制造者。這些用意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但讀者卻不難思索出來,這就是詩的啟迪力量。
上一篇:鴻鵠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七哀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