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靈運·登池上樓》鑒賞
謝靈運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祈祈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本篇是謝靈運的代表作,歷來為選家們所重視的名篇,收入《謝康樂集》。這是作者在浙江永嘉任太守時所作,詩中寫了詩人久病初愈登樓的所見所感。由于當時上層統治者的排斥,他自京都外放到邊遠海疆永嘉(今溫州市)為郡守,進退兩難,心情一直不寧。于是,登樓眺望,感物懷歸。詩篇正反映了這種心緒。
“池上樓”,即謝公池上的樓宇。謝靈運曾經在該樓上養病。并作《登池上樓》詩。據《永嘉縣志》記載,謝公池位于今溫州市鹿城區積谷山之西麓(不少注本說“東麓”,有誤),池水澄湛,稱名“靈池”。相傳此池為謝靈運所鑿,故稱“謝公池”,也叫“春草池”。
* * * *
這首古詩共二十二句,頭八句是詩人借物自喻與興嘆,中間十句,是寫景夾以抒情;最后四句,感物思歸。
第一層(前八句):借物自喻
——感嘆自己俯仰有愧,進退失據
先看前四句——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這是詩人借“飛鴻”與“潛虬”自喻。虬,是雙角小龍。媚,喜愛,有自我憐惜之意。潛隱姿態,叫“幽姿”。因鴻鵠能夠高飛,鳴聲傳得很遠,所以,響遠音。薄霄,即上迫云霄。這里借“飛鴻”自比。怍(zuò),慚愧;淵沉,沉潛深潭之中。這也是借物(虬)自喻。這就是說,潛龍藏在深淵,能自我珍惜而保身,飛鴻奮飛于云霄而揚聲遠方。言外之意,我卻處于世俗塵網之中而進退不得,勿如虬鴻而自感愧怍。
再看下邊四句——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
這四句是說,自己做官未能進德修業,于時無補;現在想退隱,又不能力耕自給,為了得些俸祿,反而弄得窮居海邊(指濱海辟地的永嘉),以至染病在床,對著冬林空樹感傷。進德之語,出自《周易·乾卦》,其中有云:“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退耕,歸隱田園,從事生產勞動。徇祿,追求祿位。徇,從也,通“殉”,以身從物。此指做官取俸。反,歸、到。
這是詩人對被迫外放的牢騷話。也是表明自己進退失據,陷于難處之窘境。
第二層(中間十句):病后窺臨
——以春景反襯自己孤寂與苦悶
首先自敘久病臥床——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昧節候,不明白季節。因為詩人長期臥床與枕被為伍,季節的變化也不清楚了。現在病已初愈,于是,起床撩起窗帷,打開窗門,臨窗遠眺。褰,揭起的意思。窺臨,即臨窗眺望(原本無以上兩句,據胡克家《文選考異》補入)。不看猶可,一看窗外景象大變:那遠處嘩啦啦的波濤聲,吸引著你聚精會神地側耳傾聽;那高峻的紫青色的遠山,也逗得你禁不住定睛凝神地眺望。還有那——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初景,新陽,均指春光。景,日光;初景,即初春的日光。陽,指春天,古人以春夏為“陽”。緒風與故陰,均指寒冬。緒風,即余風,指殘冬寒氣;“陰”,古人以秋冬為“陰”,(均見《神農本草》)。這是說,初春的日光掃除了殘冬的寒氣,冬天過去了,春天來臨了。你看,那池邊堤岸不是已長滿綠油油的青草嗎?你聽,那園柳叢中的啼鳥,也不是已經變換了嗎!
后兩句寫景物的變換,歷來為人所贊頌的名句。因為它寫景能夠直抒所見,不事雕琢,在以“富麗精工、典雅厚重”為特色的謝詩中特別顯得自然,因此逗人喜愛。據說謝靈運自己也很賞識這兩句詩。
詩人看了眼前的大好春光,不禁聯想起古人吟詠春天的詩句——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祁祁,眾多之貌;萋萋,茂盛的樣子。豳歌,借用《詩經·豳風》的《七月》:“春日遲遲,采蘩祈祈,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詩意。楚吟,借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意。詩人在這里,就是用《詩》、《騷》句意化成自己的詩語,來表達當時難狀的心境。
以上十句詩,是詩人在描繪春景,也是借景抒發情懷。但他卻通過臨窗眺望的生機勃勃的春色來反襯自己內心的悲涼和無限惆悵的心情,更易引起共鳴。
第三層(最后四句):感物思歸
——索居難安,不如歸隱,保持亮節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前二句說,離群獨居,容易使人感到日子長久難挨,令人不得安心。難處心,即難以排遣孤寂的心情。
后二句說:難道只有古人才能堅持節操,“遁世無悶”嗎? 否! 今天在我身上也可得到驗證了。無悶,即“遁世無悶”,意即只要避開塵世,就無煩悶了。語出《周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這就是說,詩人從離群索居中感悟到只有“高蹈隱遁”,才可消除煩憂,并進而保持高尚的操守。于是,他就下定決心歸隱了。
* * * *
這首詩歌,以鴻虬自喻興嘆開篇,又以歸隱持操作結,篇中還發了一些牢騷,可知謝靈運在此要抒發的就是他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不得志的感傷情緒。這便是本篇的主旨所在。詩中雖然描畫了春天野外的大好光景,都只不過是作者用來給自抒傷懷作陪襯的,以便使“感物思歸”的主題更加集中,更加突出。
一、詩藝上一個顯著特色:通篇對偶
這是一首古體詩,但它已不是魏晉時的樸素五言古詩了。文字富麗精工,句句講究工整對仗,使詩歌顯得特別典雅厚重。比如: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
這些詩句,都是十分工整的對句,它們詞性相對,句式相類,事理相應,明顯地看出詩人深受散文駢化的影響,每句詩語都是經過苦心經營的。這種對偶化的詩篇,不僅在此詩中表現突出,而在謝詩另外篇什中,也隨處可拾。似乎它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段了,對于后世詩歌格律化是有影響的。
二、詩中綴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名句
它為什么會成為妙絕古今、受后人如此鐘愛的呢?我看原因有三:
第一、具有對比之美。全詩原是感懷喻志的,其中有失意的孤寂情調,也有較濃的超脫隱遁,灰色之想,而這兩句詩卻一下變換了情調和色彩,給人帶來勃勃生趣和耀眼光亮,把讀者引進了一個生機蓬勃的春的世界,令人感觸了大地生命的搏動,讓人們增添了生的信心、力量和希望。這是最主要的一著。
第二、還由于它情景相通。因為詩人在季節變換之際,能夠抓住春天富有生命力的“景”,同此時此地的“情”交融相洽,并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出來,因而特別引人。正如宋人葉夢得所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所能到。”(《石林詩話》)
第三、乍見之喜悅。因為人們在嚴冬之末,見到春草新長,冬禽換了春鳥,寫出季節變換時人們乍見之喜悅。這和后世唐人白居易的兩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名句的意境有相似之處。或許這白詩正是受了謝詩的影響也未可知。因為兩者,均是傳達人們的乍見之喜。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靈運·登江中孤嶼》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