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秀芝
白塔橋邊賣地經, 長亭短驛甚分明。
如何只說臨安路, 不較中原有幾程?
無名氏
作者沒有披露自己的身份和名姓,也沒有直接點出寫作的年代和背景,而是感物詠懷,賦予了這首題壁詩以深廣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時代色彩。
地經,里程圖。長亭,古代設置在大路上供行人休息和送別的亭子。每隔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驛,古代傳遞文書的人中途停止休息的地方。據《宋詩紀事》引《古杭雜記》記載:“驛路有白塔橋,印賣朝京里程圖,士大夫往臨安,必買以披閱。……”我們可以想見詩人站在白塔橋邊,審視著朝京里程圖時的情景。那圖上的大小驛路,標示的何等分明!可是他卻仰首長嘆:“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一張小小的地圖,觸動了詩人郁結在內心深處的磊塊。“為什么只有往臨安的里程,而不計算一下到中原有多遠呢?”詩中沒有昂奮的呼喊,也沒有悲愴地哀號,而是在這淡然的發問之中,曲折婉轉地傾訴了山河淪喪之痛和恢復中原的熱切渴望。讀來如嚼橄欖,意味深長。這與秋瑾烈士的“忍看地圖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黃海舟中》)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吳文治 朱崇才《題城墻》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宗琳《題屈翁山詩札,石濤、石溪、八大山人山水小幅,并白丁墨蘭共一卷》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