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啼饑兒女正連村,況有催租吏打門。
一夜老夫眠不得,起來尋紙畫《桃源》。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三一。
關(guān)于這幅《桃源圖》,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的龔鼎孳曾親眼見過,并有一段題跋,載于《玉幾山房畫外錄》卷上,云:
石田為《桃源圖》。石田畫法蒼老中帶有明媚,第一手也。此卷中布景設(shè)色,天然自工,而筆墨高肅,見于紙外,間窗展玩,令人步步惜別。桃源避秦,當日有此異境,故應黃發(fā)垂髫,胸中不著晉魏。今烽煙滿目,桑麻寥落,豈惟入山無侶,殆亦買隱無山矣。
大家都曾為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詩句感動過,殊不知比鄭燮早二百多年的沈周,也曾為民生疾苦而憤然寫畫題詩。這首題在《桃源圖》上的小詩,便是明證。詩篇從臥聽滿村的啼饑聲、催租聲落筆,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如實敘述當時村民的貧窮饑寒、不堪租稅困擾的苦況,大有老杜“三吏”之遺意。畫家富有同情心,他激動得徹夜不寐,為百姓擔憂。忽而,他聯(lián)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詩》里描寫的“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理想境界,于是,他憤然起身,畫作《桃源圖》。全詩并沒有具體描繪《桃源圖》的畫面景象,只是寫出自己作畫的緣起,托出一腔深愛百姓的赤忱之心。沈周又有七古《桃源圖》(載《石田詩遜卷八):
君不見,姬周寬仁天下歸,又不見,嬴秦猛德天下離。
秦人避秦秦不知,人既移家秦亦移。
移家去,桃源住,萬樹桃花塞行路。
楚人吹起咸陽炬,何曾燒著桃源樹。
老翁尚記未焚書,諸孫盡種無租地。
自衣自食自年年,擾無官府似神仙。
一時落賺漁郎眼,猶怪為圖與傳世。
詩旨亦以“盡種無租地”、“擾無官府”為意,與七絕的詩意相合,可以參讀。
上一篇:《松石曉景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桃源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