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
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
宋亡之后,曾官至從政郎的林景熙拒不出仕,隱居家鄉,常往來于吳越,與朋友以詩相慰。這首絕句,是他偶然一次借宿山里人家,睹物傷情而寫下的一首抒懷詩。
“故朝封事”,故朝,前朝,指宋。封事,給皇帝的密封奏章。劉勰《文心雕龍》:“自漢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首句在交代地點的同時,帶出了詩人如一片孤云,遁跡世外、棲息山林的生活情狀,以孤云野山烘托出作者凄清孤獨的悲涼心境。次句點明了時令。“四山欲雪”寫出了天上黑沉沉的彤云密布、周圍陰森森的寒氣逼人的情景。幸好在這遠離塵囂的山里屋中,地爐燒得正紅,尚能給人以些許暖意。然而,亦無法驅散詩人心頭郁積的亡國悲涼。唐代岑參曾在《玉門關將軍歌》中寫道:“軍中無事但歡娛,暖屋秀簾紅地爐。”那“紅地爐”與勝利者的豪情并旺,而此處的“地爐紅”卻只能與亡國者的滴血心靈共悲了。
一、二句重在寫景,卻也暗寓情懷,環境與心境相映,渲染出孤獨、抑郁、悲涼的氣氛,為下文憤慨之情的噴涌迸發作了鋪墊。第二句中的“四山欲雪”為全詩之線索:正因為“四山欲雪”,才會“山窗新糊”,“孤云”籠罩,詩人不得不“偶”宿嶺東;詩人在屋中想觀“四山欲雪”之況,又自然得由新糊的山窗向外觀察,因而導致在山窗上有了驚人的發現,為全詩辟出新的境界。
第三句開頭以“何人”二字的一聲喝問,使讀者為之一震,不由得將視線、將注意力由“四山欲雪地爐紅”移向山窗,集中到那“一紙防秋疏”上。防秋疏:北方部族以游牧為業,多在秋高馬肥時向南侵擾。防秋疏即防范其秋季侵襲的奏章。這里特指有關南宋抗元的封事稿。這“防秋疏”本關國家機密,上奏皇帝時得以“皂囊”封好,以免泄露,而今卻成了山野村民的糊窗紙了,怎能不激起詩人的一腔亡國哀痛?想當年為抵御元兵,愛國的文臣武將們發出了多少呼吁忠告,提出了多少妙計良策,卻驚醒不了君王,不見用于朝廷,終于變為一堆廢紙,這又怎能不激起詩人對亡國之因的滿腹憤慨?末句“卻與山窗障北風”,雖在形式上同前句不相對仗,但在內容上卻相互映襯,對比鮮明,發人深思。元章祖程曾指出:“此詩工在‘防秋疏’、‘障北風’六字間,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見于言外。”(《白石樵唱注》卷一)這是極有見地的。“防秋疏”中的勝元方略在昏庸的君王和投降派手中未能實現、也無法實現,終成紙上談兵,昔日未能助南宋抵擋住北人的侵略,今天卻只能給山窗聊以擋擋北風了。其間蘊藏著多少感慨、多少譏諷、多少憤怒、多少譴責!而詩在表面上卻用語平靜委婉,僅略一感問,順筆一點,較之聲色俱厲卻更為遒勁有力。
林景熙的詩作常以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來表達復雜的情懷,以創造出寄托遙深、沉郁蒼涼的意境。這首絕句,看似僅在寫景敘事,實則意在宣泄塊壘;有鋒芒卻藏而不露,抒感慨則見于事中;物雖不大,卻蘊含豐富,事屬偶然,但深刻典型。
上一篇:汪元量《醉歌十首(選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林景熙《夢中作四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