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南宋朝廷的覆亡,可謂一段極其慘痛的歷史,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保持自己的茍安享樂的生活,不惜對金國稱臣納貢割地,步步退讓,以至最后把大好河山俯首貼耳地送給了元人。而民族英雄文天祥則竭力要挽回這覆亡的命運,他百折不撓,寸土血戰,直到戰敗被俘,依然誓死不屈,與敵人繼續斗爭。他的詩詞就是自己戰斗生活的寫照,因而在他的詩詞中,充滿了極其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
南宋帝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日,文天祥率兵在奎山與元軍作戰,最后兵敗被俘。次年六月,在押送燕京時,途經金陵。作為元朝特別控制的要犯,文天祥被監押在驛館中。與他同押的還有好友鄧剡。在崖山行朝覆滅時,鄧剡跳海自殺,被元軍從海里鉤出將其同文天祥囚禁一起。從廣州至金陵,患難數月。鄧剡因病留在金陵天慶觀,得免北行。二人即將分手離別。文天祥百感交集,千言萬語,和成這首《酹江月》。
開首“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作者以宏大的氣魄,懷古思今。此地金陵,乃三國時東吳的國都。建安十三年,曹軍水陸大軍號稱百萬南下犯吳,而當時的東吳人少力微,面臨壘卵之危。但由于孫劉聯軍,合力抗曹,赤壁一戰巧借東風,火燒曹軍戰船,把曹軍打了個落花流水。一仗定乾坤,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局勢。今天南宋抗元,也有類似建安十三年時東吳的危急局面,然而卻沒有能取得孫劉那樣的勝利。因而文天祥面對著長江這寬闊的奔流,以及與水為一色的長天,連聲感嘆。恨東風,為什么不能象當年助孫劉那樣佑助我們抗元的南宋英雄呢?此處的“惜”為助之義。“英物”即可理解為文天祥自己,亦可理解為大宋所有的抗元英雄們。
懷古之余,作者筆鋒直下,寫出兵敗后的慘狀。“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好凄涼的一幅景象。“蜀鳥”即杜鵑鳥。周末蜀國一個君主名叫杜宇。傳說他因哀傷亡國之痛,死后化為杜鵑鳥,悲啼泣血不止。“吳花”,金陵乃吳國首都,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有“吳宮花草埋幽徑”的詩句。蜀鳥、吳花,都象征了亡國后的悲哀。悲啼的蜀鳥、凄慘的花姿,在殘陽的照射之下,真乃雪上加霜,加上元軍已將金陵焚燒得到處是斷壁殘垣,簡直成了一座荒城,“忍見”,為哪里忍心見到之意。
如果說三四句是抒發亡國之痛的話,那么這五六七句則是更進一步地抒發。“銅雀春情”,杜牧在《赤壁》的詩中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二喬”即大喬和小喬。皆為東吳有名的貴夫人;元破南宋之后,將宋廷的許多嬪妃押往北方。這里作者是以“銅雀”來喻那些被擄去的嬪妃。“金人秋淚”出自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文天祥用這個魏明帝劫運金銅仙人,仙人垂淚的典故來表述南宋珠寶文物的被劫。亡國之恨,誰來雪?
這上片的最后兩句是詞人痛恨亡國之余的自責。“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晉書·張華傳》載:牛斗之間常有紫氣,張華與雷煥同觀,煥曰:“寶劍之氣,上徹于天耳。”后在豐城一帶發掘到一雙寶劍。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也正是贊美豫章郡的寶物和人才。文天祥是廬陵人,屬古豫章郡。生在劍氣沖斗牛之地。卻完成不了抗元救國之大業,辜負了朝廷與民眾之期望。因此說是:“斗牛空認奇杰。”
下片“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文天祥此次崖山被俘已是第二次了。頭次是在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營時被俘的,但在鎮江得以逃脫。但此次文天祥明白,再想逃掉是不可能的了。因此用了“那信”二字,也就是不信還能象上次那樣“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了。看來,文天祥已然作好必死的準備了。
“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鷗盟”謂與鷗鳥訂盟同住在水云鄉里,引伸為隱退。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詞:“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而此時文天祥被俘自然無所謂隱退,但有退出戰場之意。雖然自己不能親自去戰場殺敵了,但還可以看著時局如何變化。表現了作者有一息尚存,也在為國分憂的品德。
下句“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中“睨柱吞嬴”出自“完璧歸趙”的典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趙國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壁,秦昭王愿割十五座城來換。當時秦強而趙弱,趙王無奈,派藺相如送璧給秦。秦王得璧之后無意給城。相如哄秦王說璧上有斑點,從秦王手中拿回璧,怒發沖冠,眼睛斜視著殿柱,對秦王說:你不給城,我也不給璧,你要恃強,我便把璧和我的頭在柱上撞碎。秦王無可奈何,藺相如將璧完整地送回了趙國。“嬴”,即秦王嬴政。“回旗走懿”,《三國志·諸葛亮傳》注說:諸葛亮死前預知司馬懿會來追襲,便教姜維作好布置;諸葛亮死后,司馬懿果然來追,姜維按遺言布置打了勝仗,嚇跑了司馬懿。文天祥懷念二位古人、佩服他們在絕對劣勢情況下的大智大勇,故曰“千古沖冠發。”雖然不能象他們那樣劣中取勝,但可以象他們那樣殊死斗爭,乃至犧牲生命。
最后結尾“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表達了與好友分別時的復雜心境。自己要繼續北上,而鄧剡則留在金陵。這兩句表面之意為再也沒有人與你消磨不眠之夜,如果有什么陪伴你的話,只有秦淮河上空的孤月了。其潛臺詞是:你一人留在南京,即使孤獨,也應談保持象月光一般的節操。
縱展全詞,上片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去的河山,抒發了痛恨之情;下片則重在表現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
上一篇: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納蘭性德《金縷曲·贈梁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