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道猷《陵峰采藥觸興為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帛道猷
連峰數(shù)千里,修林帶平津。
云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
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
閑步踐其徑,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這首詩寫僧人上山采藥途中的所見所感。
開頭四句,采取了廣角鏡頭式的表現(xiàn)手法,先從整體上展示出大自然的山林風云給詩人的第一印象。數(shù)千里連綿不斷的山峰,如果在李白筆下,可能會寫成“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的一派驚險風光,使讀者為之心驚魄動,情不自禁地驚嘆大自然的雄偉奇險。然而在追求心靈淡泊寧靜的僧人筆下,這數(shù)千里山峰,好象也印上了平靜淡泊的印記,詩人把它寫得那么平,那么靜,似乎是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地將它描摹下來,平靜地告訴你: 這兒有綿延千里的山峰,在遠山上,有一片片優(yōu)美的樹林,遠遠地和平緩的河流交匯在一起,云朵從遠山中飄來,留下片片蔭影。清風吹過,荒涼的灌木叢晃動著枝干。這四句是從山、林、云、風的角度造成空曠清凈的境界,為全詩定下基調(diào)。
接下四句,由景物寫到人,而這才是全詩所要表現(xiàn)的重點。原來,詩人寫山、寫林,寫山林的寂靜,主要是為寫這寂靜山林中的人打伏筆的。在如此寂靜的山中,不曾見到茅草屋舍,卻隱隱聽到雞的鳴叫,這怎能不引起詩人的好奇心,引起人的思索呢! 于是,詩人沿著山間小路慢慢踱過去,只見到處都是山中人砍下的柴草。這四句寫得很含蓄,山中之人始終未曾露面,但其與世隔絕的生活已足以令人遐想:是為避世而隱入深山? 是為尋求一塊安靜的樂土而割斷塵緣?還是另有人生的苦衷?按照詩人的理解,他從這個獨居深山的人家,感受到的是“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所謂“上皇民”,指的是遠古社會中毫無機心、純樸渾厚的老百姓。在這個黑暗丑惡的社會里,人世間在演出著一幕幕悲劇、喜劇、丑劇、鬧劇,遠古純樸的民風早已蕩然無存了,而今居然在這深山老林,卻好象又見到了上皇之民。這里包含了詩人的由衷驚嘆,同時又隱隱流露出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這兩句,堪稱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如果說,前八句猶如一片平靜而寬闊的湖面,那么,這兩句就象在湖面上投下的小石子,它激起的漣漪,使這樣一首原本充滿閑逸、清靜情調(diào)的詩篇,帶上了一層社會政治色彩,使人得以從這寧靜的深山中又瞥見社會的一角。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情調(diào)閑淡而意蘊含蓄,短短一首小詩,能給人頗耐尋味的情思。
上一篇:李白《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歐陽修《雨后獨行洛北》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