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通過深秋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在旅途中懷念家鄉、眷戀朝廷的一片深情。
上片,詩人以如椽的大筆,勾畫了一幅開闊壯麗的秋色圖,為表達思想、去國之情渲染了濃郁的氣氛。詩人描繪秋景是很有特色的。
第一是色彩明麗,暢人眼目。先是色彩明度,白云、黃葉的色彩是明度最強的,藍天、碧波、橙紅的斜陽、綠色的草地,是明度次強的。這些明亮度很強的色彩湊在一起,突出了秋高氣爽、澄澈明凈的特點,使人眼界敞亮,心胸豁達。再看色相對比,樹林的橙黃與天空水面的蔚藍,斜陽中的橙紅與芳草的碧綠,而其中的暈黃與遠水的淡藍,都呈補色的對比關系。大片的色塊呈對比關系,使畫面鮮明、絢麗、活躍,給人以明快愉悅之感。后看色調配合,詞中除“寒煙”直接點明感覺之外,都是以顏色來表現冷暖的。詞面大片是水色、天光和草地這些以藍綠為主的冷色調;中間也涂上了一帶橙黃的植被,留下了一抹橙紅的斜陽,屬于暖色調。有主有次,冷暖相間,使深秋的景色,冷而不凄,寒而不慄。
第二是層次分明,構圖簡妙。先談層次,前四句是近景層,后三句是遠景層。每層中又有遠近的區別,如近景中:“天”,包括頭頂的天和向遠處延伸的天;“地”包括眼前飄落的黃葉和山邊樹上的黃葉;“波”,包括近處含煙的波和遠處凝翠的波。它們又依次和遠景舒緩地相接,一起消失在視平線上,極盡寥廓江天之妙。再談布局,構圖簡煉,饒有章法。詞中樹林、草地和山巒給人以實感;藍天、水波和斜陽給人以虛感,虛實結合巧妙。在“山映斜陽”的一旁,留下了“天接水”的巨大空間,客人縱目遠望,空曠浩渺而又不顯單調。后談連接和統一,詩人大筆揮灑之余,也注意景物間的聯系。“連”字銜接了大地和煙波,“接”字連屬了藍天和碧水,“更在”點明了芳草和斜陽的位置關系,頂針用“波”字,重復用“斜陽”,都使各種景物結合緊密,融為一體。
第三是靜中有動,景中寓情。白云在藍天上是飄浮舒卷的,黃葉在大地上是搖落覆蓋的,寒煙在碧波上是升騰流動的,芳草在斜陽下是鋪展延伸的,靜的事物無處不給人以動的感覺。不僅如此,詩人的主觀感情——惱人的離情,匆迫的旅思,也使讀者覺得一切景物都在馬蹄前進聲中歷歷閃過,秋景的寥廓更增加了旅途無盡的苦惱。游子在奔波,景物在變換中重復。
“芳草”一句尤其耐人尋味。詩人把粘天的秋草寫作“芳草”,是熔鑄了許多以芳草喻離情的古人詩句,突出了它的象征意義的。說“芳草無情”,實際是用移情的手段賦予了芳草感情。也就是說,詩人希望芳草能同情自己,芳草卻不同情自己,反而漫天漫地地生長,竟然長到天外去了。用這樣的句子作結,融進了詩人豐富的聯想:無盡的芳草,攜帶著綠色的離愁,綿綿芊芊,向天涯海角延伸而去。多么形象,多么富于情感,直是承上啟下的妙筆。
詞的下片,轉入抒發旅途中的愁緒。寫得柔腸百結,令人不忍卒讀。
抒情分做三層,一層比一層深刻。第一層概括寫出憂愁的內容和愁思的深刻。“鄉魂”是思鄉之苦,“旅思”是去國之恨。上句融會《別賦》“黯然銷魂”的意味,指精神暗暗地受到摧殘,寫出了鄉愁程度;“追”字含匆忙、催迫、追隨不已之意,道出了國憂的深刻。
第二層具體寫愁思的百般糾纏和折磨。不正面寫輾轉反側、通宵不寐;卻從反面著筆,把“好夢”作為“留人睡”的唯一條件。由于晝思夜想,好夢是可能做的;但亂愁紛緒,好夢又是很難做的。把能做而難做的好夢作為安眠的單方獨味,比正面抒寫要纏綿深刻得多了。
第三層寫千方百計排遣憂愁而不可解脫的苦悶。先是在明月朗照之際登樓憑眺,這恐怕只能勾起“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悲涼,因而詩人的結論是“休獨倚”。后又把酒澆愁,但是“舉杯銷愁愁更愁”,詩人在酒醉朦朧中覺得,涌流出來的相思淚水,竟是落入愁腸的酒漿變成的呢。自然,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合情不合理的,但他那淚流滿面的愁容和肝腸痛斷的感情形象,卻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概括性、形象性和深刻性的高度統一。寫空間,則從天上到地下,從目前到天外;寫時間,則從白天到傍晚,從傍晚到月明;寫愁懷,則從家愁到國憂,從“黯然銷魂”到排解不去……不是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是難以達到這個地步的。譚獻對這篇作品的評價為“大筆振迅”,是很有道理的。
上一篇:詩經《芣苡》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