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1]歌
陳子昂
【原文】
前不見古人[2],
后不見來者[3]。
念天地之悠悠[4],
獨愴然而涕下[5]!
【注釋】
[1]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名薊丘、燕臺,亦即傳說中燕昭王為求賢而筑的黃金臺。幽州:唐時幽州州治薊是古代燕國的國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2]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指燕昭王、樂毅等。
[3]來者:指后世的明君賢士。
[4]悠悠:長遠,無窮無盡。
[5]愴(chuàng)然:傷感的樣子。
【作者】
陳子昂(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為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所以后世也稱其為陳拾遺。陳子昂出身于豪門望族,少年時以輕財好施,慷慨任俠知名。青年時代的陳子昂博覽群書,先后寫下了30首感遇詩。當時的京兆司功王適偶然間看到了陳子昂寫的詩文,驚呼道:“此子當為一代文宗?!碧聘咦诤氲涝辏?83年),陳子昂入長安游學,后在科舉考試中進士及第,拜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當時正值女皇武則天當政,酷吏橫行,濫殺無辜,陳子昂不畏權勢,屢次上書諫諍。垂拱二年(686年),陳子昂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對于軍旅生活和邊塞將士的甘苦有所了解。作為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者,陳子昂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托,提倡漢魏風骨。他的代表作《感遇》30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內容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他的詩作中得到了啟迪。
【賞析】
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武攸宜征討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參謀軍事。攸宜不懂軍事,又不采納陳子昂所獻的奇計,陳子昂因此泫然流淚而作此詩。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悲壯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因而成為歷代傳誦的名篇。
幽州臺是古代的建筑物,戰國時燕國的中興之主燕昭王曾置金于臺上,在此延請天下之士。陳子昂的時代,距燕昭王已很遙遠,但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情景,仿佛還在作者眼前。于是陳子昂慨然而歌:像燕昭王這樣的賢君,我來不及見到;今后或許會有的明君,我如今也見不著;眼前唯見空曠的天宇和原野。天地是如此悠久綿遠,但人生短暫,個人之于天地,是何等渺?。∽髡咪粶I下,是因為自己懷才不遇、明君難逢——短暫的一生難道就這樣匆匆地、碌碌地過去么?
該詩的審美內涵十分豐富,作者的孤獨與悲憤在詩中強烈地反射出來。詩中盡管沒有提到什么具體環境,卻創造了一種遼闊幽遠、空曠蒼茫的意境。“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了主人公在時間上的孤獨:無論是前朝,還是后代,都無與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表現了主人公在空間上的孤獨:縱有天地之闊,依然沒有能與我相知之人。
全詩意境蒼茫,倏忽而來,倏忽而去,留給人無窮回味。
上一篇:《渡遼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登高丘而望遠》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