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干。
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戰后,耆舊幾家殘。
處處蓬蒿遍,歸人掩淚看。
劉長卿以其意境優美、風格清雅閑淡的山水詩聞名中唐詩壇,因此后人多將其歸入山水詩派。實際上,劉長卿也是一位有著憂國憂民情懷、關心社會現實的詩人。他的詩不少反映了當時的國家和人民的苦難,這首詩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五、六年間(770—771),當時劉長卿在淮西鄂岳轉運留后任上。首聯敘述他在穆陵關北面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只身匹馬北去漁陽的行人。穆陵關,在今湖北省麻城縣北。桑干,河名,即今永定河,因流經漁陽郡一帶,故以代指漁陽。漁陽,是安祿山叛軍的巢穴,安史之亂中,這一帶遭到空前的浩劫,受到極大破壞。這時,安史之亂表面上雖已平定,但是唐王朝已一蹶不振,無力控制軍閥驕橫、藩鎮割據的局面,動亂實際上仍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廣大人民飽受蹂躪,生活痛苦悲慘。詩題中言“歸”,說明這位行人的家在漁陽,此行是還鄉。游子還鄉本當欣喜,然而這位行人的家鄉又是什么樣的情景呢?頷聯“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行人與詩人相逢之穆陵關,也即楚地,青山依舊;行人所去之地,漁陽也就是幽州,氣候還十分寒冷,日光慘淡。此聯詩人采取實寫與虛寫相結合的手法,描繪南北兩地的景色,精工貼切,形象鮮明,是全詩的警句,也是千古名句。上句是實寫,詩人就眼前的青山落筆,描繪出南方的典型景色;下句卻是想象之景。這一聯千古傳誦,不僅因為它寫景貼切鮮明,還在于其中深沉的象征含意。在“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時候,南方得以幸免,沒有直接遭受到安史叛軍的踐踏,而北方卻慘遭蹂躪。“白日寒”暗喻北方廣大地區人民尚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悲慘痛苦。這是詩人為廣大人民悲嘆,也為這位行人擔憂。頸聯與尾聯緊承“幽州”句,對北方悲慘、凋敝的景況加以具體展現。在表現手法上,變比喻象征為正面、直接的描寫。在長期的戰亂之后,城池殘破,人煙稀少,野草遍地,滿目荒涼。這種悲慘的景象將使回歸之人心境凄涼,掩淚悲泣。
這首詩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反映了中唐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黑暗現實。其風格沉郁,頗有杜甫詩風。當然,劉長卿在安史之亂時流落江南,并未象杜甫那樣身歷其境,所以他詩中所反映的現實與杜甫比較,不及其深廣、真切和具體,然而由于詩人憂國憂民,他的詩仍能給人造成深刻的印象,動人心魄。此詩就其思想與藝術而言,不失為唐詩之精品。
(“歸人”句)悲在“歸人”二字。(此詩)壯語平調。(鐘評) (鐘惺、譚元春《詩歸》)
上一篇:《積雨輞川莊作·王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窮邊詞二首(其一)·姚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