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堯臣
疲馬不畏鞭,暮途知幾千。
當須量馬力,始得君馬全。
古人云:“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馬詩,就是抓住了疲馬的心理特征,結合作者的思想,“為情而造文”的。
首句“疲馬不畏鞭”,恰切地描述了疲馬的心態。馬本來是“畏鞭”的,鞭兒抽打,它不遺余力向前奔馳。而現在這匹疲勞不堪的馬已不畏鞭打了,因為即使再鞭打,它亦無力可使,不能增加奔速,可見其確已十分疲倦了。次句“暮途知幾千”,緊承上句,指明像這樣疲倦不堪的馬,將前面的路程視為畏途。在疲馬的前面,還有漫漫長途,然而它哪里還有余力能走上幾千里的路程?“疲馬”與“幾千”形成鮮明對照,它定不能達到目的,可想而知。這兩句詩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匹瘦弱無力、疲憊不堪、充滿失望之情的馬,不由人聯想到現代詩人臧克家《老馬》中的詩句:“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里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頭望望前面。”對精疲力盡之馬的心理描繪,可謂異曲同工。三、四句轉為議論,點明詩的主旨。“當須量馬力”,一語破的,這是詩人寫此詩的用意所在。疲勞之馬,已盡全力,對這樣的疲馬,若再鞭打,只會促其倒斃。“量馬力”是保證馬的安全的前提,三、四兩句是因果關系。它令人悟到一個道理:欲速不達,事與愿違,不按客觀實際情況辦事,就會把事情辦糟。
梅堯臣的這首《疲馬》,因著眼點在闡明后兩句的哲理,故對馬的形貌略而不談,而是通過“不畏鞭”的心理刻畫,使人們對疲馬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首詩寫得平淡質樸而含義深邃。全篇四句之中有三句用了“馬”字,但并不顯得重復累贅;卻令人感到詩人對疲馬的念念不忘、憐愛之情。明代胡應麟稱贊說:“梅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實為宋人之冠。”(《詩藪·外編》卷五),甚為中肯。
上一篇:《獨往·[清]方以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登飛來峰·[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