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正叔隴山行役圖二首
(金)元好問
其一
隴坂經行十遇春①,也隨風土變真淳。
吳山汧水不必畫②,留在秦音已可人③。
其二
夢中陳跡畫中詩,前日行人鬢已絲。
我亦寒亭往來客,因君還寄出關辭。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年),金代文學家。字裕之,號遺山,鮮卑族(一說漢族)人,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其父元德明以詩出名,其師郝天挺系著名學者。元好問八歲就能作詩,一生著作頗多,詩文冠金元,詞在金詞中成就最高。著有《遺山集》。
【詞語簡注】
①十遇春:意為經過了十個春天,指時間久長。
②吳山汧水:吳山在今陜西隴縣境,汧(音qiàn)水在今陜西千陽縣境。兩地均在隴山腳下。
③秦音:秦地口音,即今陜西方言。
【內容簡析】
本詩是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兩首題畫詩。商正叔,金末著名畫家,金崇慶進士,官至秦藍總帥府經歷,元軍劫之使降,不屈而死。正叔好詞曲,善繪畫,與元好問有通家之好,交誼頗厚。本詩即元好問為商正叔畫的《隴山行役圖》所題之詩。
第一首詩,重在寫畫家本人。詩人起筆寫“隴坂經行十遇春”,是指商正叔在隴山地區生活多年,行經隴山已有十個春秋,正因如此,詩人接下來贊正叔“也隨風土變真淳”,即人變得既率真又淳樸。第三句“吳山汧水不必畫”指隴山之下的隴州地帶的吳山、汧水無需多畫,第四句則順承上意,說“不必畫”的原因是“留在秦音已可人”,亦即鄉音已成秦隴語音,聽來比畫作更讓人感到親切可人。
第二首詩,重在寫畫作之妙。因該畫名為《隴山行役圖》,所以詩人首句就說“夢中陳跡畫中詩”,贊畫家筆下隴山風物依舊,畫境如詩。“前日行人鬢已絲”一句,指畫中的“行役人”,鬢發如絲。“我亦寒亭往來客”一句,詩人因觀畫面而生情,慨嘆自己亦是隴山寒亭中的往來過客,為生計而奔波。結尾句“因君還寄出關辭”,則寫之所以是寒亭過客,是因為商正叔給我寄發了出關的歌辭。這首詩亦實亦虛,亦景亦情,較好地表達了詩人與畫家的真摯友誼。
上一篇:(清)常星景《美高山詩》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漢)張衡《四 愁 詩(節選)》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