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海客談瀛州,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于天寶五載(746),是年李白四十六歲。
賞析此詩之前,需要回顧一下李白二入長安的經歷。天寶元年四月,李白登泰山,自夏至秋,在泰山做了幾個月神仙夢,有《游泰山》六首。就在這年八月,他奉詔入京,是為二入長安。他以為輔佐天子“濟蒼生,安社稷”的宏愿從此就可以實現了,因此,他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中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到了長安,玄宗親自在金鑾殿召見了他,頗加禮遇,并命待詔翰林。待詔翰林初期,他多次陪著皇帝宴游,多次奉命制作詩賦,多次得到玄宗賞賜,王公大人們也都來趨奉他。可謂極一世之榮,人間的賞心樂事恐怕無過于此了。但李白不久就厭倦起來,因為他看到玄宗所作所為并不是原來想象中的圣明天子,他之待詔翰林也不過是“倡優蓄之”,借以裝點太平。李白對玄宗有所進諫而又未被采納,更使他感到失望和憂懼。于是他便常常跑到長安市上去買醉遣愁,甚至醉得人事不省,還可能有借酒裝瘋,拒不奉詔的事。這樣自然招來了群小的讒謗,玄宗也就日益疏遠了他。李白自知不為朝廷所容,便于天寶三載春上書請求“還山”,玄宗也以其“非廊廟器”,把他打發了。李白流著悲憤的眼淚,離開了長安。回到山東后,便從高天師受道,遁入方外;又自構筑酒樓一座,每日沉醉其上,少有醒時。二入長安的遭遇使李白如同從天上跌落地下,沉重的打擊,使他在天寶四載大病一場。
天寶五載病愈后,李白有越中之行。就在越中之行的前夕,李白寫了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告別東魯友人。
《夢游天姥吟留別》和《蜀道難》一樣,也是比興言志。它表面上寫的是夢游天姥山,實際上是借此象征他二入長安的經歷,并抒發他心中的憤懣。正如清代評論家陳沆《詩比興箋》所云:“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萊宮殿,恍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開頭四句,除了它們的表面意思外,實際上象征著擺在李白面前的兩條人生道路:一條是出世求仙,一條是入朝從政。究竟此生是出世求仙呢?還是入朝從政呢?比較之下,他覺得前者畢竟虛無飄渺,難以實現;后者比較現實,或可成功。
接著,他因越人之語而幻想天姥。天姥本來是越中的一座小山,其高不及天臺。詩中用高度夸張描寫天姥山,正因為它是朝廷的象征。天姥山只能在這種象征意義上才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才是“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特別是“天姥連天向天橫”一句連用了三個天字,不是李白不知避復,而是有意重復。在封建社會中,誰都知道“天”是指什么。
再接著,他就因越人之語和自己的幻想而入夢。入夢顯然是象征入朝。李白二入長安,確是象“一夜飛度”,“身登青云”,至于“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顯然就是召見金鑾,待詔翰林的景象了。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里,在夢游過程中是一轉折,它恰好反映了李白在待詔翰林中期思想情緒上的轉折:入朝以后不久,李白就發現朝中的某些陰暗面而感到迷惑,感到失望。從“熊咆龍吟”到“丘巒崩摧”諸句,雖然很難說確指何事,但它們反映的是朝廷中某些可驚可怖的景象則是顯然可見的。
天姥山中的神仙洞府顯然是象征皇宮內院,那一大群自空而降的神仙,顯然是寫貴族出游。場面十分富麗堂皇,而這富麗堂皇,卻使人感到可怕,竟至使夢中人“魂悸”、“魄動”,其揭露、諷刺之意自在言外。
范傳正《李白新墓碑序》有這樣幾句話:“既而上疏請還舊山,玄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后患;惜而遂之。”這意思是說,玄宗擔心李白發現他們見不得人的內幕,因此打發了他。詩中這些怳恍迷離的筆墨寫的正是宮廷內幕。身為唐王朝臣民的李白要揭露宮廷內幕也只能出之以這樣怳恍迷離的筆墨。
既然《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借天姥象征朝廷,借夢游象征二入長安,則夢醒就是象征李白對朝廷幻想的破滅。所以醒來以后嗟嘆不已,否則一夢之失何須大發感慨?入朝從政畢竟是他一生的夢想,所以既感慨惋惜,又覺無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在這里,詩人特地點醒:“世間行樂亦如此”,這等于說,我奉詔入朝的經歷也是象這樣啊!
經過一番矛盾以后,李白終于下定決心要走了,他不僅是將要出發去漫游,而且此行是象征著他和朝廷在思想感情上實行決裂。所以在詩的最后出現了全詩的最強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讀到這里,好象看到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李白此詩正是用的這種手法。這樣一來,這膾炙人口的名句就和全詩血肉相連,而且起著畫龍點晴的作用。
總而言之,《夢游天姥吟留別》不是山水詩,不是游仙詩,不是留別詩,而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抒情詩。
上一篇:王安石《桂枝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