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是古樂府曲調名稱之一,后人多以它為題來吟詠邊塞戰爭。李賀這首詩,堪稱同題中的一篇佳作,它以不同凡響的筆觸描寫了邊關一場慘烈的戰爭,一群報國的英雄,贊揚了舍生忘我的英勇精神。
“黑云壓城城欲摧”,開篇一語精警,如高山墜石,令人驚絕。它用比興和夸飾的手法,烘托出嚴峻的戰爭氣氛。天空翻滾的烏云,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城頭,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即將降臨。這是自然現象,更隱喻著敵軍鋪天蓋地而來的情形。敵軍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籠罩著整個戰場。詩一開端,推出一個險惡的戰爭環境,無疑一箭雙雕,既交待了眾寡懸殊的戰爭形勢,又以此為起點,充分有力地展現守邊將士英勇殺敵的風采。緊接的第二句寫守邊將士面對強敵,毫不退縮,緊急應戰。滿天烏云中偶爾逗漏縷縷陽光,與他們的盔甲相映,猶如魚鱗閃爍,耀人眼目。這是一片黑暗中的靈光,它顯示了將士們雄姿威武,凜凜然一身正氣。
戰火熊熊燃起,理應大筆鋪寫短兵相接的鏖戰場面,然而,高明的詩人卻避實就虛,著力渲染戰場的氛圍。第三句寫彌漫在聽覺中的戰地悲聲。深秋的戰場,死一般沉寂,馬蹄聲,吶喊聲,刀劍撞擊聲,聲聲不聞,只有號角聲此起彼伏,伴隨著凜冽的寒風嗚嗚咽咽,蕩擊長空,平增了十二分的凄厲。第四句則從視覺上寫滿目戰場慘象,茫茫大地凝結著塊塊殷紅的血跡。“燕脂”,即胭脂。“夜紫”,不必實指暮色。在黑云壓城的境界中,白晝也如同黑夜,只有憑著從云縫里透射出來的陽光,才能看到奮戰的血跡。將流血戰斗的白天寫成黑夜,這正體現了詩人一貫追求的奇詭的藝術風格。試想,在潔白的畫布上涂盡濃墨,再潑灑下鮮紅的顏料,斑斑駁駁,構成一幅何等怪異而極富象征意義的圖畫!三、四兩句,在聲色之間展現出戰斗的激烈和戰爭的殘酷。
在雙方傷亡都很慘重的一場拼殺之后,照理說來,原本勢單力弱的守邊部隊是無力再戰了,然而,情形恰恰相反,他們從血泊中挺立起來,奮勇反擊。“半卷紅旗臨易水”,形象概括地表現了守邊將士重振軍旅,奇襲挺進。“半卷紅旗”是星夜急速行軍,以減少逆向阻力。“臨易水”,點明部隊已推進到勇士荊軻的故鄉,古來征戰頻仍的地區。“霜重鼓寒聲不起”,寫最后決戰在晨霜重結之時,寒冷的空氣致使金鼓難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五六兩句由此點化而成,更添悲壯色彩,象征著守邊將士雖頑強抗擊,一戰再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敗局已定。
七、八兩句筆鋒一轉,又道出將士們血戰到底的氣概。“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戰國燕昭王曾在易水邊上修筑高臺,置千金于上,以招納天下英才。“玉龍”是指劍。李巖《觀道士磨劍》詩:“欲整鋒芒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皞。”守邊將士同仇敵愾,為了報效朝廷,為了保衛國家,決心仗劍守邊,血灑天涯。詩歌就在這氣壯山河的心聲之下戛然而止,余音不絕。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以身許國的豪情在,安知不會有勝利的結局?
黎簡在《李長吉集評》中說:“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會,然亦有井然者,須細心尋繹始見。”這首《雁門太守行》,從構思到章法、遣詞乃至平仄,都給人以一種陌生的感覺。詩人以一種罕見的反向思維,將英勇的將士放到最殘酷的生命毀滅之時來考驗,以濃厚艷麗的詞藻來描寫目不忍睹的生死搏斗,一切的黑暗環境與悲聲凄色都是為了襯托將士們的悲壯情懷與磊落正氣。細細讀來,便不能不為詩人的苦心孤詣而擊節贊賞。
上一篇:白居易《長相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靜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