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胡興安夜別
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
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
這是一首送別詩。胡興安,生平不詳。
詩人別開生面地把送別的場面放置于秋夜兩人分別在即的河邊,此時正是情感達到最高峰的時候。詩一開始就進入了難舍難分的境地: “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 “居人”指詩人自己, “客子”指胡興安。詩人出門遠送,已看出關系不一般,在河邊,兩人自然又傾訴了一番惜別話語,在詩人行將回車之際,胡興安卻又系舟不發了,兩人都不想先走,都想看著對方先離開,這是一種禮讓,更是一種依戀。 “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一“笑”一“愁”,反差效果很大,在臨別的宴飲上,痛飲歡笑,但這只是暫時的,此時一別,宴席上的歡笑就要化為兩地的憂愁,笑有多歡,愁就有多深。這里,作者巧妙地把這兩種情緒放置于兩個不同環境里,但都是同一目的,就是強調兩人的友情:因為談得投機,宴席上才酒逢知己千杯少;因為友情深,分為兩地才有思念之苦。接下來,作者把筆蕩開去,把那濃濃的愁緒投向那自然景物: “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這兩句給人的感覺真是靜極了,夜露無聲地降下來,淮河悄悄地流去,此時無聲勝有聲,這里騰出了一片空白,似乎沒有直接寫人,但我們不難想象到人物那種默默相視無語的神態,這是融情入景的,同時在詩的節奏上,起到一張一弛的作用,含蓄而機智。最后兩句“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如果說前幾句的情緒主要還是悲愁的話,而這兩句則又加上“凄寂”了,眼前的離愁別恨雖然也痛苦,但摯友走后,自己獨居故鄉,過著那漫長的日子,才是更難受的。一個“新”字,表明是剛剛發生的事,接著一個“守”字,一下把一個漫長的時間概念化了形象,框了進來, “故園”的過去,—定有不少值得回憶的事,可是現在,卻只有自己“獨”守,詩的結尾還著一“秋”字,于是,那種凄清、冷寂仿佛逼人而來,藝術感染力是很強的。
上一篇:與劉伯宗絕交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東城高且長|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