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
女兒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
試從靜里閑傾耳,便覺沖然道氣生。
【評說】
本詩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唐寅《山路松聲圖》題詩。
這幅畫,是唐寅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今存,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絹本,縱194.5厘米,橫102.8厘米。 畫家以高遠(yuǎn)法表現(xiàn)“連江疊巘”的江山景色,前景是一座木橋橫跨溪谷之上,連接宛曲的山路,橋上有一位長者袖手觀泉,一童子抱琴隨侍,飛瀑三疊,在古松背后,依次跌落,時隱時現(xiàn),逶迤長流,漱石鳴澗,發(fā)出清泠泉聲。中景,三株凌云古松由左向右橫伸,枝干交錯,穿插掩映。后景則是正面迎來的峻山崇嶺,襯遠(yuǎn)山淡影,山石畫法,明顯取法于李唐、劉松年,但又有自己的風(fēng)格,在皴的基礎(chǔ)上兼以水墨暈染,使峰巒奇峭中孕育著清潤秀硬的獨(dú)異面貌。
唐寅很會做詩,他的題詩直叩題面,首句寫山路,次句寫松聲、泉聲,寫盡畫題之意。這里的女兒山,不是晉代張軌隱居的地方,也不是李賀詩里描寫的家鄉(xiāng)的山。這座無名小山在江南,唐寅的詩里多次提到它,如《春游女兒山圖軸》:“女兒山前春雪消,路旁仙杏發(fā)柔條。心期此日來游賞,載酒攜琴過野橋。”《題自畫山水》:“仙杏柔條映小寰,柴門流水自潺湲。心期寫處無人到,夢里江南女兒山。”本詩的次句,唐六如運(yùn)用擬人化手法,描寫謖謖松濤懂得應(yīng)和著清溪的水泉聲,匯成美妙的天籟,回蕩在女兒山崖間,令人神往。詩的第三句點(diǎn)到畫中的人物身上,老人在小木橋上悠閑地側(cè)耳靜聽,仿佛從松韻泉聲中,因象悟道,領(lǐng)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諦,詩人油然唱出“便覺沖然道氣生”的詩句,收束全篇。唐寅晚年學(xué)佛學(xué)。畫幅上鈐有“夢墨亭”、“南京解元”、“逃禪仙吏”三方印章。可見詩中的“道氣”,便是“禪意”、“禪境”。禪家強(qiáng)調(diào)萬物有性,木、石、水、月,皆可照見禪心。畫中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外在物象融為一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交合為強(qiáng)烈的審美感受,得到人生的頓悟和心靈的愉悅。題畫詩使“安住禪悅”的理性意念形象化,啟人心智。
上一篇:《題山水障子》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山路松聲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