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在長安沛王府任職時,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縣尉而寫的一首送別詩。詩人以對送別友人的贈言形式,形象地表達了他親切而真摯的感情和樂觀向上的精神,表現了作者廣闊而豪爽的襟懷。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著重點明離別地點及友人將赴任的地方。城闕,即城郭宮闕。借指唐代京城長安。輔,即輔佐護衛。三秦,即今陜西關中一帶,古時為秦國。項羽滅秦后,曾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個王國,封給秦降將章邯等三人,故稱三秦。此句寫離別地的雄偉之貌,氣勢壯闊。五津,指四川境內岷江上的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和江南津五個渡口。這里泛指蜀川。此句氣勢磅礴,喻示友人前程遠大。這一聯,詩人寫長安以三秦為輔佐,山河以五津為阻隔,地域遼闊,道路遙遠,此去風煙迷蒙,旅途艱辛,隱喻仕途渺茫,人生坎坷,其關切之情,于“輔”中寄托,于“望”中流露。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詩人由關切同情而轉為安撫。同時,又為“知己”設下伏筆。這里,首先點明題情:意,即情意,心情。詩人用“同是宦游人”把自己和朋友聯系起來。此聯是說,我游長安,君將入蜀,同是為了作官而離鄉背井的游子,因此,離別的心情也正好相同。前一句于自慰與勸勉之中,寓親切而平和的語氣,流露出自己對仕途的認識及惜別之情;后一句又來一個寬慰之解,寫出因“宦游”不得不離別的情由。二句之中,語含不忍離別又不得不離別的感情。詩人越過一般送別詩多訴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籬,傾訴自己與友人的共同命運,化悵惆為豪放直抒胸臆。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從眼前的離別轉入別后相思寬慰。并且采用一筆宕開的手法,以奇峰突起之勢,富于浪漫色彩之意,將詩情推向高潮。從而,顯示出一種豪邁的氣勢,傳達出火一般的激情。在海內,在天涯,天底下只要有知己的朋友,雖然遠隔天涯海角,也如同咫尺近鄰。知己者,不以離別為意,不為離別所苦。其眼光,高瞻遠矚;其胸懷,博大宏深。此二句,寫得自然而凝煉,平常而精警,語意深長,屬對工整,將純摯的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充分顯示了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力,成為千古名句。然而,從文學潛移默化的發展規律來看,他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前人的啟迪。曹植《贈白馬王彪》詩中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王勃與曹植的詩句之間,雖然有共同的因素,但真正從詩歌的高度概括、凝聚精華來衡量,王勃這兩句詩,確實起到了傳神寫照、獨樹一幟的作用。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詩人又從別后相思中轉入眼前對友人進行勸慰,囑咐他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時作兒女情態,纏綿落淚。并且勉勵他要超脫世俗,勇敢上路。這,是叮嚀,是關切,是深情,是寬慰。既勉人,也自勉。同時,在這轉進一層的語意中,也可以看出其雙關含義:將歧路比作困難,指出在困難面前,應該積極向上,不可象小兒女那樣,悲觀退縮,失望痛苦。這里,既寫出了對友人送別時的深摯友情,同時也顯示出了詩人并不因離別和不得志而消沉悲觀的廣闊胸襟與豪爽氣概。這一聯,詩人筆力雄健,意氣開闊,情調高昂,一洗前人送別詩的傷離恨別、纏綿悱惻的悲酸之態。
這首詩,熔抒情、議論于一爐,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窠臼。感情真摯,語言流暢,情調爽朗。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二句,更是成為有口皆碑的名言,令人嘆為觀止。今天,仍有它的現實意義,成為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一種精神力量。
上一篇:王維《過香積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頎《送魏萬之京》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