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常國武
號令風霆迅, 天聲動北陬。
長驅渡河洛, 直搗向燕幽。
馬蹀閼氏血, 旗梟可汗頭。
歸來報明主, 恢復舊神州!
紫巖,南宋初期抗金名將張浚的字。高宗紹興四年(1134),偽齊劉豫之子麟引金兵南侵,張浚被除知樞密院事,即日赴江上視師。五年,奏遣岳飛屯荊、襄以圖中原。六年,會諸將議事江上,命岳飛等人備戰北伐。這首詩即寫于這段時間,目的是借送張浚北伐,期望對方能早日剿滅敵偽,統一神州。
首聯兩句,極寫統帥張浚北伐號令猶如疾風雷霆般的迅猛,從而使宋軍的聲威震動了北方邊遠之地的敵兵。陬(zōu),角落,這里并不是為了趁韻,而是為了顯示我方軍威無遠弗屆,在出師前夕即已具有壓倒強敵、使敵偽聞風喪膽的氣勢。兩句劈空而來,直接進入主題,點出送張浚北伐的旨意,其文字本身便有雷霆萬鈞之勢,讀之動人心魄。
頷聯屬“流水對”,上下兩句意思相貫串,既寫此出師先后路線,又寫北伐的最終目的。河、洛指黃河、洛水,是原屬宋王朝的廣大中原地區。燕、幽指燕(yān)州、幽州,是金統治集團的政權所在(五代后晉石敬塘曾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金滅遼后即據有其地)。在岳飛的心目中,僅僅收復中原還不是最終目的,只有鏟除敵虜的根據地,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還我河山”。
頸聯更進一層。僅僅收復中原,直搗幽燕,而不將屢次發動掠奪戰爭的敵酋從人身上加以消滅,則有朝一日,對方還有可能卷土重來。岳飛在北伐途中,就曾對部將說過“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語,黃龍府在今吉林農安縣(一說在今遼寧開原縣境),原屬遼地,后為金政權占據,堪稱女真的根據地。但岳飛所說的“黃龍府”,則指燕京而言。直搗敵虜后方,生擒敵軍酋領,表達了作者與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恨,也表現了作者對張浚此次北伐必勝的信心,與頷聯互為補充。蹀(dié)踏。閼氏(yān zhī),,匈奴的王后(這里借指金的王后)。梟(xiāo),將人頭割下懸于旗桿之上。可汗(kē hán),古代北方游牧部族的君主(這里借指金的國君)。使用“蹀”、“梟”這些感情色彩特別強烈的辭匯,正與作者《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感情和手法是一致的。詞中的“胡虜、“匈奴”乃特指敵方君長即最高統治者而言,而絕不是泛指敵方的所有軍民。讀了這首詩后,后一種誤會自當冰釋。
尾聯寫此次北伐實現最終目的后,凱旋歸來向“明主”匯報。高宗是一個昏聵自私的國君,但在封建時代,作者不得不用這樣的贊詞。將愛國思想與忠君意識在末二句中交織一處,這雖是作者歷史的局限,然而從全篇來看,愛國思想畢竟是詩中的核心。
全詩氣勢雄壯,筆力剛健,既是對張浚的期望,更是作者愛國豪情的自我抒發。文字雖較粗獷質直,卻自有一種真氣、浩氣運行其間,是岳飛的代表詩作之一。
上一篇:張晶《送熊飛將軍赴文丞相麾下》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乃昌《送范德孺知慶州》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