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當時屬主戰派人物,積極支持張浚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主張,反對屈辱的“隆興和議”。因朝廷屈辱求和,收復中原無望而憤慨不已。這首詞作于建康留守任上,抒發了作者這種悲憤的心情。
首兩句寫遠望原為中原腹地的淮河流域,竟變成了莽然邊塞,不由人悲從心頭起,使讀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從心理上產生共鳴。“征塵暗”三句用“征塵、霜風、邊聲”三種典型事物,高度精煉地概括邊塞的狀況。以“暗、勁、悄”三字,寫出了宋朝邊塞蕭殺、松懈、毫無戰斗氣氛的景象。這一切怎不叫人暗然神傷。緊接著,作者以“追想”三句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進行反思,然而卻無法解釋,只能委之于天命。“洙泗上”三句,感傷大片國土被金兵侵占,連孔子的家鄉和他講學的地方這樣文化昌盛之處,也遭到野蠻的踐踏,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國土淪喪的悲憤心情。“隔水”七句,描寫的則是被金兵占領的中原大地的景象。夕陽下牛羊成群回欄,大地上金兵堡壘密布。金兵將領率軍行動,騎兵手執火把,照得大地一片通明。不斷傳來的陣陣胡樂使人心驚。在這一段描寫中,作者不惜筆墨,較為詳盡。既有白天又有夜晚,不但從視覺,而且從聽覺上給人以強烈、鮮明的感受,清晰的印象。這與宋朝邊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襯出金兵的強大。使人覺得金兵的再次入侵迫在眉睫,而宋朝已無防衛能力,使讀者對當時的形勢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下闕開始七句,寫作者自己壯志未酬的悲哀。“竟何成”一句,是自責,是反思,更是壯志未酬的悲鳴。“渺神京”句中一個“渺”字,寫出了作者對故都汴京的無限懷念之情,同時道出對收復故土無望的無奈。下面“干羽”六句,寫朝廷的對策和當時的狀況。“干羽”句,表面上是說朝廷希望用禮樂來使邊遠少數民族歸順,實際則是譏諷朝廷貪圖安逸,借口以禮服人放棄抵抗,屈辱求和。“且休兵”的“且”字,表現了作者對朝廷的強烈不滿。“紛馳騖”一句,把投降派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奔走四處,屈辱投降的丑態和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若為情”一句則是作者以詰難的語氣,表達對投降派的極大憤慨和輕蔑。至此,作者的悲憤已達到頂點,而且讀者必定已看出,宋朝的失敗并非天命而是人意。回頭再看上闕“追想”三句,看似作者的反思,實則以其為鋪墊,并提醒人們注意,至此得出正確的答案。“聞道”三句寫出中原淪喪之地人民盼望歸宋的迫切心情。最后三句言明有識之士與作者一樣,為不能收復失地而憤慨而痛心。使讀者更清楚地認識到,抗擊金兵收復失地乃是眾望所歸,同時對投降派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增加了對他們的痛恨。
這首詞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藝術造詣也很高。作者充分利用《六州歌頭》句式音節短促、音調悲壯的特點,抒寫激烈的情緒和深沉的感觸。或描述金兵占領下的中原地區令人痛心的景象,或傾訴作者對投降派屈辱求和行為的憤恨,以及壯志未酬的悲哀。隨著感情的起伏迭宕,聲調時而沉郁,時而昂揚,把思想內容、感情變化與表達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王維《使至塞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關山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