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尊號曰“圣文神武皇帝”,可謂盛矣!而其自稱曰“上清弟子”②者,何其陋哉!方其肆情奢淫,以極富貴之樂,蓋窮天下之力不足以贍其欲;使神仙道家之事無不為,亦非其所可冀,矧③其實無可得哉!
甚矣,佛老之為世惑也!佛之徒曰“無生”者,是畏死之論;老之徒曰“不死”者,是貪生之說也。彼其所以貪畏之意篤則棄萬事絕人理而為之。然而終于無所得者,何哉?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茍免,貪者不可以茍得也。惟積習之久者,成其邪妄之心。佛之徒有臨死而不懼者,妄意乎無生之可樂,而以其所樂勝其所畏也。老之徒有死者, 則相與諱之曰:“彼超去矣,彼解化矣。”厚自誣而托之不可詰。或曰: “彼術未至, 故死爾。”前者茍以送其非,后者從而惑之, 以為誠然也。
佛老二者同出于貪,而所習則異,然必棄萬事絕人理而為之。其貪于彼者厚,則舍于彼者果。若玄宗者,方溺于此,而于慕于彼,不勝其勞,是真可笑也。
(“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跋尾》)
注釋 ①《華陽頌》跋尾——《華陽頌》是一篇歌頌道教的碑文,刻于唐玄宗天寶九年(750),附有玄宗詔書。“跋尾”,即“跋”,或稱“題跋”,是寫在書后或詩文之后較為簡短的解說和評議文字。②上清弟子——道家教義稱居住在最高仙境的最高天神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簡稱“三清”。“上清弟子”,即元始天尊的門徒。③矧(shen)——況且。
賞析 “歐文如瀾”,這是后人對于歐陽修散文風格的形象概括。它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其一,在語言上不求險怪,而尚平實,無突兀拗折之病,在自然之中求清新蘊藉之致,宛若如練澄江之上煙波萬頃;其二,在篇制上不故造宏大深湛之文,而力求言簡意豐,直似微波細瀾,雖未足以令人瞠目驚心,卻也涵泳江河湖澤之間,包攬六合八荒之氣,至剛至大,而又至纖至微;其三,在行文理路上講求因勢利導,常中尋奇,而又于奇處求常,從而達到舉重若輕的境界。一言以蔽之, “歐文如瀾”概括的是歐陽修平易流暢而深沉蘊藉的散文風格,體現了他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崇高的創作境界及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宏深博大的思想境界。
這篇跋文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歐陽修的文章風格。它沒有古奧艱深的文字,幾乎用不著什么瑣碎的注釋,一般的讀者即可毫不費力地弄通。像這樣平易近人的文字的確不可多得。它的篇制之小竟只在三百字左右。可就在這樣的文字中,在這樣的篇幅里,作者卻在完成著顛覆玄奧深邃的、結構龐大的佛老思想體系的恢宏事業。它不引經據典,卻去旁涉稗史俗理,從唐玄宗信道求仙之事說起,繼而又以鄉野之人皆知的“畏生”與“貪生”的一般心理常識來分析佛老學說的深層動機,絲絲入扣,環環相因,從而舉手之間推倒了佛老學派的思想大廈。歐陽修致佛老于死地的武器實非洪水猛獸,卻是細波微瀾。這樣的神通非文章巨匠而不能有,非思想大家而不能有。
其實歐陽修的神通也沒什么不可思議之處。他不過深諳“庖丁解牛”的道理,能夠洞察出認識客體的致命所在罷了。既能切中肯綮,則必可一擊而得。
無論怎樣的學說與教義歸根結蒂還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的生存問題。把握了這一點,那才能把握住一切學說的真實動機與根本思路。在這一點上,歐陽修認識得很清楚。當他面對佛家的“無生”與道家的“不死”的有違生命常識的觀點時,他沒有相信這是佛老之徒的真誠的自我執迷,而把這看做是它們的理論策略。“無生”并不是其表面上所意味著的對生存的簡單否定,而是以否定的形式隱喻著對于生命有限性的永恒的焦慮;“不死”所意味的也并非那些煉丹求藥的伎倆,而是在自我麻醉與自我欺騙中尋求生命永恒的精神自慰而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歐陽修從務實的思想角度出發發現并諷刺了佛老學說的虛妄與無用。歐陽修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是站在前臺看佛老之徒的熱鬧表演,而是繞到幕后去觀察他們真實操作的過程與目的。
當然,作者也不無偏頗之處。如果因為實用的緣故而全然否定了人類精神游戲對之于生存困厄的心理消解作用,那就陷入實用主義的牢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的閾限的,部分地掩蔽世界中的陰暗區域不失為一種生存策略。
上一篇:《北方》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南下記》后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