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下
“紅葉題詩”的故事在唐代極為流行。據(jù)孟棨《本事詩》,這一傳說從唐玄宗天寶年間即已出現(xiàn)了。但記載得最完整的要算晚唐范攄的《云溪友議》卷下“流紅怨”條。范除重復《本事詩》的故事外,還記載了唐宣宗時無名宮女紅葉題詩的故事,原詩即此處所選的這首五絕。不過范攄所記載的拾得紅葉并與題詩人成婚的男主人公是盧渥,而宋人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五則作于祐。另外,宋人王铚《補侍兒小名錄》還載有類似的故事,男主人公為唐德宗時的賈全虛,女方則為德宗宮中王才人之女鳳兒。劉書晚于范,王書更近于傳奇,今仍據(jù)范說作盧渥者近是。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七十八所載,實刪節(jié)范書原文而成,較為簡明,今照錄如下:
天寶末,宮娥衰悴,不愿備宮掖,有落葉題詩,隨御水而流云:“舊寵悲秋扇,新思寄早春。聊題一片葉,將寄接流人。”顧況聞而和之,……既達宸聰,由是遣出禁中。宣宗朝,又有題葉隨流者,為盧渥得之。詩云: “流水(不作‘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這后一首比天寶末年顧況所和的那前一首有很大不同。從語氣看,前一首的作者是一度邀過皇帝寵幸的,所以第一句用了漢樂府《怨歌行》中“團扇”被棄捐的典故,借以抒發(fā)怨懣。次句說皇帝的新恩已移向早春時節(jié)盛開的花朵;三、四兩句,則把自己的身世比作飄零于秋天的紅葉,所以題句其上,寄給能在流水中接到此葉的人。其表達情感的方式比較直截了當,而其怨情之生則明言由于失寵。至于宣宗時這位無名宮女的作品,卻寫得十分含蓄,用意也很深摯。從詩句看,她只是一個被迫選入掖庭永不得見天日的可憐女子,從未得到過皇帝的垂青。她明知自己一生已被斷送,卻對一片飄零的紅葉表示了關注與同情,希望它還有出頭之日,不致像自己那樣長久幽閑于深宮。
第一句“水流何太急”,既寫流光如逝水,又隱喻自己處境之苦已無法靜如止水。而實際上自己的生活早孤寂無聊到了極點,一句“深宮盡白閑”,足以道盡畢生的冷寂凄涼。想到自己既走不脫,便希望紅葉能隨流水趕快漂出宮墻,到深宮以外的“人間”別有所寄。其實紅葉也是飄零流浪的象征,同自己的孤寂幽居在實質上并無二致。她之寄希望于紅葉,不過“慰情聊勝無”而已。然則這位宮女哀惋抑郁的怨情實在比前一首深刻多了,因為她主觀上已不抱什么希望,只盼紅葉能比自己自由一點就于愿已足。
這使我聯(lián)想到晚唐詩人雍陶寫的一首七絕《和孫明府懷舊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意思說自己本心是想隱居的,由于無法歸去,因而聯(lián)想到籠子里的鳥只怕也未必肯甘心過著失去自由的生活吧,既然自己走不脫,讓鳥兒得到自由也是好的。其詩心之細,詩情之苦,同這首民間傳唱的無名宮女之作確是異曲同工。因此我們認為,盡管紅葉題詩的故事傳說不一,詩句也各不相同,但詩的思想藝術自有優(yōu)劣工拙之分,還是值得我們進行比較品味的。
上一篇:《精忠》原文|賞析
下一篇:《綿州巴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