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
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
宮闕崔巍兮,噫!民之劬勞兮,噫!
遼遼未央兮,噫!
這是一首充滿憤世嫉俗情緒的政治諷刺詩,對東漢末年文學與美學領域中的社會批判思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作者梁鴻是東漢章帝時人,家貧好學,曾經幫人做工,后與妻子孟光隱居于霸陵山中,一邊耕織,一邊著書,他對當時的世態有深刻的觀察與敏銳的見解。這首詩是他有一次經過東漢京都洛陽,即景起興,感慨而發的,所以稱之為“五噫歌”,是因為詩中用了五個“噫”字來感嘆,加強語氣。
詩的頭一句寫出詩人登高而眺的景象。北芒,一作“北邙”,山名,在洛陽城北,又稱芒山或北山,是東漢王公大臣死后墓葬之處,由芒山居高臨下,可以俯眺洛陽城北和全城,詩人久居山野,乍一來到帝都之處,多年經營的繁華的洛京,使詩人見之不禁愕然,所以在第二句“顧瞻帝京兮”之后,又用了驚嘆語氣的“噫”,以表達自己的驚嘆之情。緊接著又寫到“宮闕崔巍兮”,極言洛陽宮闕的巍峨壯觀,聳入云天。在歷史上,漢代的宮館臺榭素以繁麗崔巍著稱,它集帝王豪貴奢侈驕淫心理之大成,東漢的一些文人,競相以夸矜贊嘆的筆調來鋪陳溢美,出現了著名的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和杜篤的《論都賦》這樣一些京都大賦,東漢未年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描寫了這些宮闕宅第之富麗壯觀:“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這些文人的描寫或出于贊嘆,或出于羨慕,而梁鴻卻以犀利的筆觸,剝下了這些豪華宮闕的朱紅外衣,指出它是民脂民膏所凝成的,詩中沉痛地喊道:“民之劬勞兮,噫!”劬勞,也就是勞苦的意思。東漢皇室與貴族豪門是依賴盤剝百姓而富起來的,他們競相炫耀、斗富逐麗的宮館宅第,是用了多少百姓的血汗澆筑而成的呵!它不是文明的象征,而是殘酷掠奪百姓的見證。比梁鴻稍后的東漢大文人蔡邕更是在其《述行賦》中,對宦官巴結皇帝,大興土木,不顧百姓死活,“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的惡劣行徑,憤怒地抨擊道:“窮巧變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濕,消嘉谷于禽獸兮,下糠秕而無粒”,豪門權貴在臺榭宮館上花樣翻新,沒完沒了,老百姓卻露宿于霖雨連綿的工棚中,作者陳古刺今,預言天下大禍不久將至。梁鴻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也以深沉的情感呼喚道:“遼遼未央兮,噫!”遼遼,也就是遠遠的意思;未央,沒有窮盡。這句意為,這樣搞下去,老百姓的苦難真是沒有窮盡。這一方面是痛恨帝王對老百姓的盤剝,另一方面也寓含著對蒼天黎民的憂患之情,可謂深摯感人。
這首詩文字上雖然淺顯豁朗,但意境卻是很邈遠的。詩中選擇北芒山作為顧瞻帝京,興發感慨的起點,是有深刻含意的。北芒山是帝王貴族的陵寢之處。多少帝王貴胄,生前位望通顯,富貴尊榮,死后化成黃土一抔,《古詩十九首》就不乏這類人生感嘆:“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即芒山)墓,白揚何蕭蕭,松柏夾于路”,“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所以,盡管一時宮闕巍峨,策肥乘堅,最終還是化為白骨,變成廢墟。比梁鴻稍晚一些的曹植,在漢末動亂時,重新登上北芒山,就發出慨嘆:“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真是世道滄桑,榮華都盡呵!東漢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腐敗專橫,最后引起了社會動亂,在兵燹中他們引以為豪的宮闕也付之一炬。這一切,在梁鴻的這首詩中已見出端倪了。也正因為這首詩寓意深刻,尖銳犀利,刺痛了最高統治者的心,所以漢章帝見到這首詩后大為惱恨,派人四處訪拿他,梁鴻為此隱居終身。
這首詩在語末用了五個“噫”,用來加強語氣。這五個“噫”字,情感寓意非常豐富,既有驚訝,也有感喟,更有憤慨,亦莊亦諧,嘻笑怒罵融為一體,在古典詩歌中可謂別具一格。
上一篇:陸游《書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