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秋事早2,君去復何如3。裛露收新稼,迎寒葺舊廬(秋事)。題詩即招隱,作賦是閑居4。別后空相憶5,嵇康懶寄書。
【校記】
1.晟,《全唐詩》一作“盛”。
2.事,《全唐詩》一作“意”。
3.君,《全唐詩》一作“歸”;復,《全唐詩》一作“意”。
4.是,《全唐詩》一作“足”。
5.空,《全唐詩》一作“應”。
【箋釋】
[元晟] 《唐詩紀事》卷二七“元晟”:“晟,河南府進士。”為蕭潁士門人,與皇甫冉交游。 潛山,《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五“舒州懷寧縣”:“潛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峰:一天柱山,一潛山,一晥山。三山峰巒相去,隔越天柱,即同立洞府,九天司命真君所主。魏時左慈居潛山,有煉丹房、金丹灶基存。唐天寶年中,玄宗夢九天司命真君現于天柱山,置祠宇,有二白鹿現,號曰白鹿洞。洞中有香,土色入金,號香泥洞。金殿基在洞之上也。”《方輿勝覽》卷四九“和州”:“潛山,一名潛岳,在懷寧西北二十里。魏左慈居此山,有煉丹房。” 詩題,《全唐詩》卷二五〇注:一作“送王山人歸別業”。
[招隱] 左思《招隱詩二首》:“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潄瓊瑤,纖鱗亦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糧,幽蘭閑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弱葉棲霜雪,飛榮流余津。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
[作賦是閑居] 《文選》卷一六有潘岳《閑居賦》,李善注:“《閑居賦》者,此蓋取于《禮篇》‘不知世事,閑靜居坐’之意也。”
[懶寄書] 《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幾,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
【輯評】
《而庵說唐詩》卷一五:深山寒早,住山者作事宜早,君去山中,秋事也要早去做。“復何如”,故作或然不然之辭以問之。“裛露收新稼,迎霜葺舊廬”一聯,承深山、秋事句。秋至白露,則露多,此時便收新稼。稼,稻種也。見收獲早。至霜降,則有霜,迎霜,在霜降前,都修葺屋宇,見修葺早。人收稼,諒君亦收稼;人葺廬,諒君亦葺廬,而豈后于他人哉。“題詩即招隱,作賦是閑居。”作者意末二句,即從上四句,趁筆寫下,此法最妙法。后詩人不知,便信是八句一直做去者,自誤,誤人不玫。稼已早收,廬已早葺,山中無復有余事。君此時必然題詩,題詩必以《招隱》名詠。左太沖曾作《招隱詩》,君此時必然作賦,作賦必以《閑居》命篇。潘安仁曾作《閑居賦》。非是硬判他語,正寫“還歸潛山所居”六字也。“別后空相憶,嵇康懶寄書。”君既棲潛山深處,長別市朝,定然不出,我那得與君相晤?我即憶君,究成空憶耳。君有嵇康標致,懶又過之,豈肯寄書于紅塵中人哉?寫到此,則自然不肯輕別,其意在言外,妙。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箋注》卷八:“深山秋事早,君去復何如?”從還山寫起,以秋事為本。深山早寒,故秋事宜早。君此去“復何如”乎?三字作虛宕法,自妙。“裛露收新稼,迎寒葺舊廬。”此皆秋事也。露多浥稼,而稼已收;霜未降時而廬已葺,俱言早也。君去深山,豈不思早事此乎。“題詩即招隱,作賦是閑居。”此為懶寄書作轉,秋事既畢,詩賦可以自娛,當題《招隱》之詩,而作《閑別》之賦矣。此正寫“還歸潛山所居”六字。“別后空相憶,嵇康懶寄書。”君既還山,深棲偃息,如左太沖之賦《招隱》、潘安仁之作《閑居》,我即憶君,豈能相晤,且君性懶如嵇康,安能寄書以慰故人,所以只成得個空憶也。言外便有不忍別意。○前解送元晟還山,后解想山中別后。
上一篇:《送鄭判官赴徐州》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歸渡洛水》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