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士禛·江上》原文賞析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這首七絕作于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寫深秋渡江所見景色。據王丹麓《今世說》記載:“阮亭(士禛號)為同考(當時作者充江南鄉試考試官),至白門(指南京)。夜鼓柁行大江中,漏下將盡,始抵燕子磯。王興發欲登,會天雨新霽,林木蕭颯,江濤噴涌,與山谷相應答。從者顧視色動,王徑持束炬以往,題數詩于石壁,從容屣步而還。翌日詩傳白下,和者凡數十家?!睂φ者@段有關此詩創作素材的記載,可以看出詩人的審美趣向對素材的取舍與提煉加工的影響。
首句“吳頭楚尾”,習慣上指春秋時吳、楚兩國鄰接地區,大體上相當于今江西省北部之地,這里實際上是指長江下游的揚州、南京一帶。這句點行程,以詠嘆起?!奥啡绾巍比郑首鲉栒Z,以增搖曳之致,并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下面所展現的渺遠境界。
次句正面描繪“江上”景色?!扒锷睢秉c時令,為全篇定下一個統一的色調。江面上,煙雨迷蒙,籠罩著逐漸向遠處伸展的渺渺白波。這句的色調是一片灰暗迷蒙。不但“煙雨”、“暗”、“白波”等詞語,甚至連“秋深”的“深”字也似乎染上了一種灰蒙蒙的色調。“暗”字還透出了一種動態,讓人感到江面上似乎越來越幽暗。整個境界在煙雨朦朧、白波淼淼中透出了深秋的黯淡凄寒和江上的渺遠情調,詩人目接此境時情懷的黯然和神遠亦隱約可見。
第三句敘事,點出傍晚渡江。薄暮潮漲,正是趁潮溯江而上的時候。“寒潮”實即上句“白波”,用“寒”字渲染,不但回應“秋深”,且傳出一種凄寒蕭瑟的感受。
末句轉寫渡江后所見所聞“秋深”景象。“滿林黃葉”與“雁聲多”,一訴之視覺,一訴之聽覺,正見目之所接,耳之所聞,無非蕭瑟凄寒的秋色秋聲。“黃葉”與“寒潮”、“煙雨”、“白波”,顏色雖然有別,又都統一于共同的蕭瑟凄寒色調。經此句重筆渲染,一幅完整的江上秋色圖遂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整首詩通過反復描繪渲染,表現出一種秋深時節江上煙雨朦朧的渺遠景界,和凄寒蕭瑟的景象。詩人對這種景象,既感到有些凄黯,又感到悠然神遠?;蛘哒f,它所要表現的正是詩人對這種凄黯而渺遠的境界的神往,只不過表現得極為含蓄而已。整首詩恰似一幅淡遠的南宗水墨畫,情與景和景物之間,都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而首句抒情,第三句敘事,二、四兩句寫景,又使全詩濃密疏淡相同,顯得比較空靈清疏。
從前面所引的記載看,詩人此行所見所聞,本有壯闊飛動,令人心動的景象,但經過詩人特有的審美情趣與眼光的過濾,“江濤噴涌,與山谷相應答”之壯景已排除出此詩之外,只剩下了“林木蕭颯”之景,而且連時間也集中在傍晚的朦朧黯淡中了。從這里正可窺見詩人的審美好尚對生活素材的選擇與加工作用。
上一篇:古詩《趙孟頫·次韻剛父即事絕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魏源·江南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