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鑒宗·鷓鴣天》原文賞析
何處行春不可憐,鷓鴣啼破落花天。深山古道撐枯木,斜日孤村上冷煙。
歌蜀道、怨巴川,縱教行得也凄然。傷心不用頻傳語,久向江頭聽杜鵑。
這首詞寫羈旅之感。全詞由首句春色傷心領起,第二句補出原因,原來是在這落花時節,殘春天氣,聽到了鷓鴣叫聲。相傳鷓鴣叫聲為 “行不得也哥哥”,韓愈《晚次宣溪》詩云: “客淚數行先自落,鷓鴣休傍耳邊啼”,作者當時遠離家鄉,羈留巴蜀,也該是 “恨別鳥驚心”吧!接下來兩句,作者寫游春所見之景: 深山古道,雜亂支撐著株株枯木,幽谷孤村在斜陽映照下有縷縷冷煙上升。作者用枯、孤、冷等字作定語,與落花、斜陽、深山、古道以及鷓鴣聲一起構成了一幅凄冷的有聲畫。
有了上片所描寫的殘春景色作鋪墊,下片直抒胸臆就不突兀。換頭兩句對蜀道、巴川的歌與怨,既是作者自己的,又蘊含了歷代騷人墨客的。這里有李白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嘯歌; 有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的感嘆; 有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的哀怨。接下來作者補上一句“縱教行得也凄然”,與上片構成呼應之勢。鷓鴣叫“行不得也哥哥”已令人心悸,這兒卻用 “縱教”二字先宕開,再翻進一層說 “行得也凄然”,就使這明白如話的口語含意凝重,能行得又如何呢?作者自有“傷心”事在。正如辛棄疾《賀新郎》詞所寫: “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此時的作者禁不起鳥兒的頻頻傳語,已久立江邊,在 “不如歸去”聲里如醉如癡了。全詞歇拍于杜鵑聲中,可謂意味深長。杜鵑,蜀地最多,春暮而鳴,聲音悲凄,所謂“一叫一回腸一斷。”(李白《宣城見杜鵑花》),正是作者凄涼心境的寫照。詞人客居在外,正在想家,可偏偏鷓鴣才停,鵑聲又起,豈不更添鄉愁?詞至此結束,而那種“離懷正無奈,況復聽杜鵑”(宋真山民《泊白沙渡》)的沉重愁情留給了讀者。有了這一“久向江頭聽杜鵑”的詞人形象,就使抽象的感情表達得十分清楚,也使下片的議論與抒情有了形象依托,這意蘊化的結尾使全詞生色不少。
上一篇:《楊宛·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朱祖謀·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