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
夢覺繁聲絕,林光透隙來。
開門驚烏鳥,余滴墮蒼苔。
這首五絕描寫林中雨停放晴的晨景,意境清幽,亦暗含詩人的沖淡之情。此詩當為神宗熙寧四年(1071)至元豐八年(1085),作者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而閑居洛陽時所作。
首句破題。“夢覺”即夢醒,謂天已破曉;“繁聲絕”,寫雨停,亦暗示詩人一夜睡眠并不安穩,曾于恍惚中聽到了密雨敲打樹葉之“繁聲”。首句從聽覺角度寫,次句則從視覺角度予以證實:看見窗外晨光從樹林縫隙中透射進來,天確實雨霽放晴了。“林光透隙來”,寫出林之密,光之細,顯示晨景之清新氤氳。詩人的心境亦為之舒展。前兩句寫詩人臥在床上傾聽室外動靜,與起床透過窗戶探看室外之景。后兩句接著寫詩人開門,欲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更真切地觀賞一下曉霽之晨景。但未料“開門驚烏鳥”,門聲竟使烏鳥(即烏鴉)驚飛,打破了靜謐的氣氛,反映出清晨林中清寂無人;烏鳥啼鳴驚飛,又“驚”了詩人,他不禁抬頭望去:烏鳥飛了,但殘留樹枝上的夜雨的“余滴”,卻因鳥飛的振動而無聲無息地墮落在青苔上。尾句不僅與首句呼應,證實了睡夢中聽到的“繁聲”之不虛;而且更寫出曉霽晨景之清幽。
詩人觀察景物頗細致,固然反映出閑居時的心境澹泊的一面;但作為一個政治上欲有所作為的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政而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又被迫退居洛陽,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其“惟有葵花向日傾”(《居洛初夏作》)的忠貞之志無以表現,內心深處其實是不平靜的,睡眠不穩即是證明。而清晨起床去欣賞曉霽之景,亦不無借以排遣幽寂之意。
此詩不假雕飾,自然質樸,但清切有味。寫曉霽晨景之“林光透隙”、“驚烏鳥”、“余滴墮”等單個意象都甚為貼切、細膩,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幽寂之意境,顯示出作者刻畫形象的動力。
上一篇: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軾《東欄梨花和孔密州五絕(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