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漁·卻病》鑒賞
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絕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
俗云: “家不和,被鄰欺。”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猶之穿窬之盜①,起訟構難之人也②。我之家室有備,怨謗不生,則彼無所施其狡猾,一有可乘之隙,則環肆奸欺而祟我矣③。
然物必先朽而后蟲生之,茍能固其根本,榮其枝葉,蟲雖多,其奈樹何?人身所當和者,有氣血、臟腑、脾胃、筋骨之種種,使必逐節調和,則頭緒紛然,顧此失彼,窮終日之力,不能防一隙之疏。防病而病生,反為病魔竊笑耳。有務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則百體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馭輕,運籌帷幄,而治之以法矣。否則,內之不寧,外將奚視?
然而和心之法,則難言之。哀不至傷,樂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觸,憂不至于欲絕。“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此和心訣也。三復斯言,病其可卻。
(《閑情偶寄》)
這是一篇說理文,闡述的是“以和養身”的卻病之道。
作者緊扣一“和”字,運用喻證、引證和正反對照的方法展開層層深入的論述。首段劈頭揭旨,指出卻病之道在于“和”; 次段以家和可防盜賊,可免“怨謗”,不和則“被鄰欺”為喻,說明身和可卻病,不和則病生的道理; 三段以樹欲不朽,必先固其根本為喻,強調和身也要務本,其本不在“逐節調和”,而在“善和其心”。末段指出和心之法在于節制情緒,并以“和心訣”作結,解決了怎樣和的問題。全文觀點鮮明突出,結構周密謹嚴,說理翔實圓通,具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本文雖為說理,但讀來無枯燥乏味之嫌,反有生動諧趣之感,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善用形象化的語言議論。如“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猶之穿窬之盜,起訟構難之人也”,“防病而病生,反為病魔竊笑耳”,“心能居重馭輕,運籌帷幄”等句子,雜比喻、擬人于一身,在輕松幽默之中,深入淺出地闡明了道理,具有誘人的藝術魅力。
全文句式整散相間,長短交錯,顯得靈活多變而又富于美感。語氣從容舒緩,不窘不迫,末段多用整齊的雙句,讀之仿佛長者在娓娓細語,再三叮嚀。這些皆體現了“和”的風格,而又恰與文旨相通。
上一篇:《明·王思任·南明紀游序》鑒賞
下一篇:《清·王夫之·又與我文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