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蒙
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稅紫芝。
《新沙》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反映了一個極其深刻的主題:官吏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渤澥”指渤海,“聲”是潮聲。詩的開頭一句描繪了一幅滄桑變遷的畫面:年復一年潮漲潮落,一片沖積而成的荒沙洲在海岸邊逐漸地形成了。這樣一個變化,按理說應該先為長年生活在海上的海鷗所察覺,誰知它們卻落在后面,因為官家早知道了。貪婪成性的“官家”是無孔不入的,在新沙剛剛漲成小堤之時,他們便已在盤算怎樣征收這塊新沙洲的賦稅了。說先“知”和后“知”,實際上是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對貪得無厭的統治者進行猛烈的抨擊。“官府”比海鷗更早發現新沙洲,這當然是一種藝術夸張,但“官府”極盡盤剝百姓之能事的丑惡本質,卻由此而被揭露得入木三分。
后兩句剝進一層,由人間的“小堤”寫到非人間的“蓬萊”。“蓬萊”是古代神話中海上三神山之一,是凡人無法到達的仙境;紫色的靈芝是仙境里的仙草,人服用后能長生不老。這兒應是“官家”到不了的地方了,詩人突發奇想,說假若人間有路通向蓬萊的話,那么“官家”必定會年年去征收紫芝稅的。誠然,這只是一種假設,因為“蓬萊”畢竟是人們虛構出來的仙境,紫芝也是被“神化”了的草,但詩人借以寫真實,卻道出了當時官府無往而不在的剝削搜刮。
上一篇:《新安吏·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旅夜書懷·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