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這首詩寫的是商州山村秋天的黃昏景色,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婉轉地表達了作者貶官商州后有家難歸的惆悵心情。作者曾經自稱:“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子美是前身。”以此詩觀之,可知并非溢美之辭。
詩的前面三聯描寫的都是山村黃昏時的秋景,只是角度不同,透視的鏡頭也不一樣。第一組景色選取的是黃菊盛開、清香撲鼻的山間小徑,詩人騎在馬上悠然自得地觀賞著山村的秋景。耳邊唯有馬啼聲聲,伴隨著詩人悠遠的情思。第二組景色轉向山徑兩邊的山巒,以山巒中經秋風回旋而發出的聲音響應著寂寞的馬蹄聲,而“晚籟”又含在山壑里,全由山巒而出。詩人以“晚籟”的“有聲”與屹立在斜陽中的數峰的“無語”相對,更突出了晚山的可愛,秋景的迷人。第三組景色把視野轉向山徑邊的草木,紅白相間,色彩悅目,正是一派秋季收獲的景象。以上三組景色寫得都很美、很雅致、很親切,然而詩人并不是單純為寫景而寫,他在這三組精心選取的景色里傾瀉了內心隱秘的情懷。試想,詩人為什么如此“野興長”,“信馬悠悠過山徑”呢?主要是因為這里的景色喚起了他對家鄉深遠的記憶。而詩人給本來就不會說話的山峰冠之以“無語”,以突出人對山志言,山對人無語,人和峰融為一體,人和自然感情相通。這也恰恰說明了詩人面對著酷似家鄉的山水時心潮澎湃,如同進入了夢幻世界;而詩人眼中的山峰也頗解人意,與詩人無語相對,一切盡在不言之中。最后,詩人面對紅色的棠梨落葉和白色的蕎麥花竟是如此陶醉,甚至流連忘返。其中的奧妙還是在于此情此景對詩人來說似曾相識,詩人仿佛又置身于日思夜想的家鄉,所以再也不想離開。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所選擇描寫的三組景色實際上都染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是為這首詩的最后一聯作鋪墊的。詩人不愿明講自己因遭到貶謫,壯志難酬,失望之際極想回家隱居,然而卻回不去的惆悵,只是在詩的最后急轉直下,由前面的美景歸結到自己心中的感慨:“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解釋了自己做詩時忽感惆悵的原因是這里太象家鄉,從而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聯想,發人深省。
從字面上看,作者的感慨至少有兩點不合常情。一是村景既然這樣美,能使詩人久久徘徊,賞心悅目,那么詩人為何不樂,卻反要惆悵呢?二是即使這里的小橋樹木太象詩人的家鄉,那也應該感到驚喜而不是惆悵,為什么詩人卻會產生惆悵情緒呢?然而,正因為尾聯和前三聯的不諧調,正因為尾聯的不合常理,卻反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題。使千百萬讀者都觸到了隱藏在迷人的秋景后面的失意情緒,體會到了蘊含在悠然自得中的無可奈何、惆悵,乃至于憤慨。而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詩,明白自然,飄然俊逸,情致深婉,不露痕跡。達到了一種須經千錘百煉方能問津的平易境界,確可與杜詩、白詩媲美。
上一篇:王維《木蘭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朱彝尊《桂殿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