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詠菊詩十二首》其一:憶菊(蘅蕪君寶釵)
其一:憶菊(蘅蕪君寶釵)
悵望西風抱悶思,蓼紅葦白斷腸時(2)。
空籬舊圃秋無跡,冷月清霜夢有知(3)。
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癡(4)。
誰憐我為黃花瘦,慰語重陽會有期(5)。
【注釋】
(1) 詠菊詩十二首:湘云后來向詩社報到,一口氣和了二首,興猶未盡,又提出“明日先罰我個東道兒,就讓我先邀一社”,得到大家熱烈贊同。當晚湘云睡在寶釵處,兩人討論決定了詩會的一切事宜,寶釵全力支助她。于是由湘云做東道主,在姑娘們的生命史上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一次詠菊詩會,在大觀園藕香榭舉行了,以賈母等應邀出席的盛大蟹宴揭開序幕。
(2) “悵望”二句:悵望,悵然相對的意思。西風,秋風。抱悶思,心中默默地思念。抱,存在心里。陶淵明《停云》詩:“愿言不獲,抱恨如何!”悶,不出聲。思,思念,懷念。蓼(liǎo),水蓼,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開花,花淡紅色(也有淡綠色),全草中醫入藥。葦,蘆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開花,花白色。秋天的蓼花、葦花,象征思念。蘆葦,古稱蒹葭(jiān jiā),象征思念,成語“蒹葭之思”(簡作“葭思”),語出《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br>
(3) “空籬”二句:秋無跡,指沒有菊花的蹤跡。秋,代指菊花(菊花也稱秋菊)。夢有知,意謂在夢中見到菊。
(4) “念念”二句:念念,思念連連。歸雁遠,“雁足傳書”的意思,典出《漢書·蘇武傳》。漢代蘇武出使匈奴,久不回,匈奴王單于推說蘇武已死。漢昭帝即位后又派使者前往匈奴,使者對單于說:我皇在林中射得一雁,雁足系有書信,乃蘇武所寄,言其在北海沼澤中。單于非常吃驚,只好承認“武等實在”。后以“雁足”為書信或傳送書信人的代稱。寥寥,孤單寂寞。晚砧,傍晚的砧聲(搗衣聲)。砧聲有表達思念之意。李白《子夜吳歌》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表現長安婦女對守衛邊關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全句表達對菊花的思念。癡,癡情,形容對菊花思念之深切。
(5) “誰憐”二句:黃花,即菊花。李清照《醉花陰》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崩钋逭諡樗寄钫煞蚨荨_@里指為思念菊花而瘦。慰語,安慰的話。重陽,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時菊花盛開,古代有賞菊習俗,故說重陽節和菊花相會“有期”。孟浩然《過故人莊》詩:“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長空中雁過匆匆,西風里我悵然若失、思念沉重!正是蓼花紅、蘆花白催人斷腸時,我來到往昔之地:竹籬已傾、舊園空空,哪有你的影蹤?我徘徊又徘徊,只有期待冷月清霜有知,助我在夢中和你相會。不見你的影蹤,思念愈來愈沉重!遠去的歸雁啊,請將我的深切思念捎給她吧:今夜我又要在那傳達思念之情的砧聲中,孤獨寂寞地坐等至三更、至天明,又增添了憂心忡忡。唉,有誰會憐惜我為思念你而變得這般消瘦?人們只會安慰:待等來年重陽佳節可相逢。
其二:訪菊(怡紅公子寶玉)
閑趁霜晴試一游,酒杯藥盞莫淹留(1)。
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秋(2)?
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3)。
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掛杖頭(4)。
其三:種菊(怡紅公子寶玉)
攜鋤秋圃自移來,籬畔庭前處處栽。
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5)。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6)。
泉溉泥封勤護惜,好知井逕絕塵埃(7)。
【注釋】
(1) “閑趁”二句:閑趁,即趁閑。試一游,嘗試出外游玩一次(訪菊)。藥盞,藥杯,當指“保健茶”,如用藥食同源的花草植物泡的茶。淹(yān)留,通“奄留”,停留,久留。屈原《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2) “霜前”二句:霜前月下,虛指,僅為與“檻外籬邊”對仗而選用的詞組。檻外,欄桿外,門檻外(庭院中)。何處秋,什么地方移來的菊。秋,代指菊。
(3) “蠟屐”二句:蠟屐(jī),涂蠟木底有齒的鞋子,可防濕潮。得得,也寫作“特特”,唐俗語“特地”的意思。尤袤《全唐詩話》卷六,稱和尚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河北河南處處災,惟聞全蜀少塵埃。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鼻榈玫茫吹玫们?,指特地跑來訪菊的情,含興奮、高興之意。冷吟,在清冷的秋天里吟詠。興悠悠,興致長久。
(4) “黃花”二句:若解,如果懂得。憐,愛惜。詩客,訪菊人(寶玉自指)。休負,不要辜負。掛杖頭,把錢掛在杖頭,稱“杖頭錢”,用來買酒?!稌x書·阮修傳》:“(修)嘗步行,百錢掛杖頭,至酒肆,便獨酣暢。”這里代指美酒。
(5) “昨夜”二句:不期,沒有料到。猶喜,同樣喜歡(“經雨活”喜歡,“帶霜開”喜歡)。猶,如,同。“昨夜”、“今朝”非確指,先后的意思。
(6) “冷吟”二句:秋色,喻指菊花。詩千首,不是確數,極言詩多。酹(lèi),以酒澆地,表示祭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里祭花神。寒香酒,浸潤著秋菊香味的酒。
(7) “好知”句:好知,深知道。井逕,農野小路。絕塵埃,隔絕塵埃(世俗世界),猶言菊花品格超凡脫俗。
【譯文】
九月霜晴天,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趁著閑情嘗試到外面去訪菊游玩,且將酒杯藥杯丟一旁,不要沉湎留連。外面真乃一派金燦燦景象:這邊的菊花是誰家栽種的呀?那邊欄桿外、竹籬旁的菊花,又是從何處移來的呀?我這個穿了涂蠟防濕木鞋、遠道而來的訪菊客人,今天特別興奮、快樂,因為在清冷的秋天里,我對美好的秋光秋景吟詠不完,詩興難以止休。菊花若是懂得愛惜詩人的這番情意,就請不要辜負了我今天特地為訪菊而沽的美酒!
習慣了居室布置、庭園栽培由丫鬟們去做;前段日子我拿起鋤頭到園圃親手將菊花秧苗移來,在竹籬旁、庭階前處處栽植。沒想到當天夜里下了場好雨,移植的菊花秧苗活了,同樣可喜的是現在菊花斗著寒霜,已經開得俊秀。這使我雅興勃發,菊花詩能吟詠出千首;又激起我豪情喝得半醉,也向菊花仙子祭獻上一杯浸潤著菊花香味的美酒。我要用清泉澆灌、凈土培壅,對菊花殷勤愛惜護守,我深知這菊花的領地隔絕了人世名利場,高潔而無濁臭!
其四:對菊(枕霞舊友湘云)
別圃移來貴比金,一叢淺淡一叢深。
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1)。
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2)!
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3)。
其五:供菊(4)(枕霞舊友湘云)
彈琴酌酒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5)。
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6)。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7)。
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8)。
【注釋】
(1) “蕭疏”二句:蕭疏,稀稀落落??祁^,不戴帽子。《史記·張儀列傳》稱張儀“虎賁之士”,“科頭”跳躍入敵。裴骃集解:“科頭,謂不著兜鍪入敵。”兜鍪(móu),古代戰士的頭盔。這里“科頭坐”含豁達不拘意。抱膝,兩手抱膝而坐,形容慷慨、從容的神態。劉琨《扶風歌》:“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薄度龂尽ぶT葛亮傳》:“亮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br>
(2) “數去”二句:更無,再也沒有。君,你(尊稱),指菊花。傲世,傲視當世,多指清高之人目無權貴,不屑出仕。菊花于秋季臨霜開放,其時大多數花已凋謝,被古人認為清高傲世的象征。知音,知心朋友?!读凶印珕枴罚捍呵飼r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的心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繼續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后用此典故稱懂得自己心意的人為“知音”。
(3) “秋光”二句:秋光,秋天有菊花的美好時光。荏苒(rěn rǎn),(時間)漸漸過去。原宜,本來應該。惜寸陰,愛惜每一寸光陰。《晉書·陶侃傳》:“(陶侃)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4) 供菊:供奉菊花(把菊花插在瓶內,鄭重地放置在適當地方)。供,供奉,有虔誠、敬仰的意思。
(5) “彈琴”二句:喜堪儔,可喜你(供奉的菊花)能做我的知心朋友。儔(chóu),同輩人,朋友。這里作動詞“作伴”。幾案,茶幾、書桌。幽,清幽、雅致。
(6) “隔座”二句:隔座,與供奉的菊花對面而坐。香分,即分香,指供奉的菊花在枯死前將余香留給人。陸機《吊魏武帝文序》引曹操遺令:“余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也?!敝T舍中,謂眾妾。后以“分香”比喻人死前對心愛的人的依戀之情。這里將供奉的菊花擬人化。三徑露,喻指帶露菊花。三徑,歸隱后所住的田園。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币嗫勺饕话闾飯@解,這里指園圃、庭園。拋書,指欣賞菊花而無心讀書把書本丟開。一枝秋,指所供的菊花。
(7) “霜清”二句:霜清,有霜而清冷(的夜晚)。紙帳,古代用藤皮、繭紙糊成的帳子。來新夢,新做的夢。舊游,舊時同游者?!皝硇聣簟?、“憶舊游”的對象均指菊花。
(8) “傲世”二句:同氣味,指詩人(湘云)與菊花氣味相投,志同道合。春風桃李,指美好的春景,喻指榮華富貴。未淹留,不予淹留。淹留,停留,久留,這里可理解為留戀。
【譯文】
二哥哥訪得名菊移來栽植,我們都愛惜得視為比黃金還珍貴。菊花陸續開放了,花色一叢淺淡一叢深,籬笆旁、庭階前煞是一番好景象。天氣雖清冷,我愛在稀疏的竹籬前脫了帽坐觀菊花,豁達不拘;又愛在庭階前聞著菊花的芳香抱膝吟詠,慷慨從容。菊花啊,數來數去再也沒有誰比你更傲視人世,看來只有我是你的知音!秋光無限好,卻也在慢慢地逝去,你我都不要辜負了——相遇相知原應彼此敬慕,在愛惜每一寸光陰中求得長久。
籬笆前觀菊,庭階前詠菊,我還是豪情不減,興致更濃。折幾枝帶回閨房,在茶幾上、書桌上供奉起來,把房中點綴得分外清幽。聽我彈琴、陪我飲酒,令人欣喜的是你能做我的知心朋友。你毫無保留地將余香全部給了我,我無心讀書,拋開書本難以割舍地面對著你。你使我在霜清的夜晚睡在紙帳中做新夢——夢見的是你;你使我在夕陽下的冷園中憶起舊友——這舊友還是你!因為你和我一樣傲世志氣相投,從不對榮華富貴表示留戀。
其六:詠菊(瀟湘妃子黛玉)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1)。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2)。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3)?
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4)。
【注釋】
(1) “無賴”二句:無賴,無奈,無可如何?!度龂尽の褐尽とA佗傳》:彭城夫人夜里上廁所,遭蝎子毒刺,“呻呼無賴”。詩魔,指做詩入迷,如著魔一般,也指做詩興致極濃,或癖好。白居易《與元九書》:“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膘ナ?,斜靠在石上。欹(qī),傾斜。沉音,沉思默詠。
(2) “毫端”二句:毫端,筆端。臨霜,指有霜的早晨。噙香,指口中浸潤著菊花的香氣。
(3) “滿紙”二句:素怨,向來的哀怨情緒。秋心,菊花的胸懷。秋,代指菊花。
(4) “一從”二句:一從,自從。陶令,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曾任彭澤(縣名,在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令,后因以稱“陶彭澤”、“陶令”。平章,批評詩文,這里指陶淵明評價菊花。陶淵明詠菊詩文頗多,對菊花的評價極高,如《和郭主簿》詩:“芳菊開林間,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高風,指菊花的高尚品格、高潔情操。
【譯文】
詩詞是我慰藉平生的最好方籌,無奈詩魔從早到晚侵襲我,繞竹籬、倚山石,我構思默詠。霜晨里,我寫下菊花詩,筆端像蘊藏了優美詩句,流瀉不窮;月夜中,我吟詠菊花詩,口齒似浸潤了菊花香氣,沁透心胸。我作了許多的詩,有點顧影自憐,全傾注了自己一向以來的哀怨情緒;如作得少了,誰能完全領悟菊花的胸懷,只看到我的哀怨憂愁?自從陶淵明對菊花作了極高的評價后,菊花的高風亮節千古以來一直傳頌到今,常新不舊。
其七:畫菊(蘅蕪君寶釵)
詩余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1)?
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2)。
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3)。
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4)。
【注釋】
(1) “詩余”二句:詩余,作詩的余暇。戲筆,非有意、正規,而是憑一時興趣寫作或作畫。不知狂,不知狂妄,意謂不會作畫而作畫(寶釵與惜春談起繪畫很內行,此處應為謙虛)。丹青,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被用作繪畫的代稱?!稘h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币卜褐咐L畫藝術?!稌x書·顧愷之傳》:“尤善丹青?!陛^量,斟酌、思量。
(2) “聚葉”二句:聚葉,指畫的葉子稠密,看上去葉子聚集在一起。潑成,指繪畫的一種方法“潑墨法”,畫濃葉、山石等,將墨汁涂抹在畫紙上,濃淡有致、形意到家,成為圖畫。攢花,指畫的花朵成叢聚狀。染出,指繪畫的一種方法“滃染法”,畫花、鳥等,將調和的墨汁或顏料,用筆點染在畫紙上,深淺有致、形象逼真,成為圖畫。
(3) “淡濃”二句:淡濃,指畫成的圖畫,有濃淡、明暗層次。神會,指看畫的人能意會到。風前影,指畫成的菊花臨風形象(影,外形)。跳脫,原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修辭手法:由于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轉、事象的突出等等,在表達上煞斷語路,即成“跳脫”。這里借用來指繪畫章法不精,先畫什么、后畫什么出現“跳脫”現象(與首句“不知狂”呼應)。秋生,指畫成的秋菊散發出(香氣)。
(4) “莫認”二句:莫認,不要認準,不必老想著。東籬,典出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焙笠蛞源干L菊花的地方。李清照《醉花陰》詞:“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辈啥?,采折菊花雙手捧起。掇(duō),雙手捧起。粘屏,把畫成的菊花圖畫粘貼在屏風上。聊,依賴,用來。《國策·秦策四》:“百姓不聊生?!?br>
【譯文】
讓我趁作詩的余暇畫一幅菊花圖,算是游戲之作——我不會繪畫,不知狂妄,繪畫豈是只用點心思調配運用朱紅、青色等幾樣顏料而已?請不要見笑!先將墨汁涂抹成聚攏狀的葉子,然后用調和的顏料點畫出帶有幾許霜痕、叢聚態的花朵,再畫出濃淡、明暗對比層次,使人會意到菊花臨風傲世灑脫的效果,最后渲染出跳躍、若現若隱的氣氛,畫成的菊花似得了畫作者玉手的幽香,也散發出香氣。哈,今年有閑興不必到東籬采菊了,把畫好的菊花圖粘貼在屏風上,一樣可以用來慰藉過重陽佳節了!
其八:問菊(瀟湘妃子黛玉)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1):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2)?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3)?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4)。
【注釋】
(1) “欲訊”二句:訊,問訊。秋情,秋菊的情懷。喃喃,象聲詞,連續不斷的輕聲低語的聲音。負手,反手于背。叩,叩問,詢問。
(2) “孤標”二句:孤標,形容秋菊(擬人化)的清高品格?!杜f唐書·杜審權傳》:“塵外孤標,云間獨步?!辟?xié),偕同,即一同。隱,隱遁,隱居避世。為底,為何,為什么。
(3) “鴻歸”句:鴻歸,鴻雁南歸。蛩(qióng),蟋蟀。病,擔憂,感到痛苦?!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胺缎訛檎?,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笨桑墒牵欠?。
(4) “休言”二句:舉世,整個人世間?!冻o·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無談者,意謂沒有知音。解語,即解語花,會說話、善解人意的花,喻指楊貴妃。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解語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左右皆嘆羨久之。帝指貴妃示于左右曰:‘爭如我解語花?’”爭,通“怎”。后因用以比喻可心美人,這里指秋菊。
【譯文】
我想要詢問秋菊究竟有何高妙靈性處,問了許多人都不知道。午后,我學那老人背手方步、口中念念有詞到東籬叩問:你品格清高、藐視塵世,將同誰一起隱居避世?為什么一樣開花,你要比百花開得遲,是否也是表示傲視?你的隱居之地,園圃露冷、庭前霜寒,又是何等的寂寞?鴻雁匆匆南歸、蟋蟀擔憂痛苦都是因為相思,你寂寞隱居難道就沒有一點相思嗎?莫道人世間沒有一個知己,秋菊啊,我是你的知己,不妨和我敘談片時!
其九:簪菊(1)(蕉下客探春)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2)。
長安公子因花癖(3),彭澤先生是酒狂(4)。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5)。
高情不入時人眼(6),拍手憑他笑路傍。
【注釋】
(1) 簪菊:把菊花插戴在頭上。古時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飲菊花酒,食菊花糕,頭上插戴菊花、茱萸的習俗,謂去邪避惡之舉。
(2) “折來”句:休認,不要向著。鏡中妝,對著鏡子妝扮。
(3) “長安”句:長安公子,紅學界歷來存疑??赡苤柑拼娙硕拍?,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萬年與長安同屬京兆府,他是有名的高門子弟,其在重陽《登高》詩中描寫:“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碧酱阂虼朔Q他為“長安公子”,又說他愛菊花成癖。
(4) “彭澤”句:彭澤,詳見本回《詠菊》注釋(4)。酒狂,陶淵明嗜酒成性,在詩文中常提到喝酒事,如在“自畫像”《五柳先生傳》中稱自己“性嗜酒”,有親朋好友宴請,必喝個痛快,直至喝得大醉;又如在《九日閑居詩序》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探春因此稱他是個“酒狂”。
(5) “短鬢”二句:短鬢冷沾三徑露,短鬢沾上菊花的露水。冷沾,清晨露冷,故稱“冷沾”。葛巾,古時用桑蠶絲、棉線織品做成的頭巾,有素色也有提花,很雅觀。這里指清晨出外采菊,頭上的葛巾染上了菊花的香氣。九秋霜,喻指帶霜菊花。九秋,謂秋季,因秋季有九十天,故稱。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r>
(6) “高情”句:高情,高尚、高潔的情懷。不入時人眼,指時人看不慣高尚、高潔并帶有疏狂之態的簪菊行為。時人,當前的一般人(世俗人)。
【譯文】
二哥哥訪得名菊栽在庭前籬邊,姐妹們幫著澆水培土,日日忙碌。現在菊花盛開了,十分可愛,我折來幾枝供奉在瓶中,并取一朵插戴在頭上,這樣用不著對著鏡子妝扮了。當年的長安公子因愛菊成癖,曾將菊花插了滿頭;彭澤先生嗜好菊花和名酒,如癡如狂。我今學兩位高士也迷上了菊花,天天把菊花插戴在頭上:短鬢冰涼,那是沾染了菊花的露水;頭巾濃香,那是浸潤了菊花的芬芳。這種高尚的情懷世俗人看不順眼,那就任憑他們拍手刮臉也好,笑倒在路旁也罷!
其十:菊影(枕霞舊友湘云)
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1)。
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2)。
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3)。
珍重暗香踏碎處,憑誰醉眼認朦朧(4)。
【注釋】
(1) “秋光”二句:秋光,秋天的陽光,代指秋光下的菊影。疊疊復重重,形容秋光下的菊影錯綜復雜。潛度偷移,意謂陽光轉移,菊影也轉移,都是在不知不覺、無聲中進行。
(2) “窗隔”二句:疏燈,稀疏的燈光?;h篩破月,籬笆有空洞如篩子,月光透過籬笆斜照到地上,如被篩子篩過一樣,地上的月光不完整、破碎了。鎖玲瓏,意謂菊影淹沒在破碎的月光中,等于被鎖住了。玲瓏,喻指菊影。
(3) “寒芳”二句:寒芳,喻指帶寒秋菊。留照,留影。駐,停留。霜印,霜地上的菊影。夢也空,像幻夢一樣空靈。也,作襯字用,無義。
(4) “珍重”二句:暗香,喻指菊影。踏碎處,因說“珍重暗香”,故猶言不要(把菊影)踏碎了。憑誰,依仗誰,有誰能夠。醉眼,迷戀的目光,這里指癡迷菊花的人。朦朧,指模糊不分明的菊影(如果被踏碎了)。
【譯文】
太陽在悄無聲息地運動,園圃地上的菊影跟著在默默地轉移——菊影參差錯綜,疊了一層又一層。到了夜晚,窗內燈光高低錯落,照射到窗外,在地上描畫出的菊影遠近難定;月光透過竹籬照射到地上,像被篩子篩過一樣破碎了,鎖住的菊影斑駁陸離。寒秋芳菊啊,你在我庭園中留影,你的魂魄應在我庭園中長存!似夢幻般空靈、傳神的魂魄引我入勝。跟我一樣與菊結成知音的人,珍視愛惜存有菊之魂魄的菊影吧,不要把她踏碎了——踏碎了,憑誰的醉眼也難以把她認清!
其十一:菊夢(瀟湘妃子黛玉)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云伴月不分明(1)。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2)。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3)。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4)!
【注釋】
(1) “籬畔”二句:秋酣,指菊花睡得深熟。秋,代指秋菊。一覺清,形容夢境清幽、安謐。和云伴月,指菊花在夢境中遨游太空。
(2) “登仙”二句:登仙,成仙。莊生蝶,莊生化蝶。莊生,即莊周(莊子)。《莊子·齊物論》:莊子曾在夢中化為蝴蝶,翩躚飛舞,一會兒夢醒了,莊生驚喜異常,但不知道究竟是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憶舊,想起舊時好友。陶令盟,與陶淵明的盟約。陶淵明愛菊,我因愛菊與陶淵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3) “睡去”二句:依依,依依不舍,不愿意從夢中醒來。隨雁斷,隨著雁叫聲而入夢,雁叫聲漸漸遠去,入夢漸深,雁飛遠去,雁叫聲斷絕了,入夢更深了。驚回,從夢中驚醒過來。故故,屢屢,常常。杜甫《月三首》詩:“萬里瞿塘峽,春來六上弦,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4) “醒時”二句:幽怨,幽怨的心情。同,作介詞“向”、“跟”。衰草寒煙,深秋景象:枯黃的草,帶有寒意的云(霧)氣。
【譯文】
秋夜幽深,秋蟲惱人,籬畔秋菊卻睡得很熟,夢境多么安謐;頭頂上的云霞、月亮陪著她,她在隨云霞還是伴月亮遨游,分辨不清。有一個聲音對她說“你成仙吧,學莊生化蝶”,她回說“我并不羨慕莊生化蝶,我是懷念故友,尋找陶令,重溫舊盟”。她每每睡去,心隨歸雁聲入夢,雁聲愈遠,入夢愈深,雁聲越來越縹緲遙遠,終于斷絕了;她又每每從夢境中驚醒,可惱蟋蟀因相思抑或縱情亂鳴。不見陶令,無法實踐舊盟,醒來幽怨向誰傾訴?衰草寒煙,滿眼的深秋蕭瑟景象,更使她生發無限的愁情!
其十二:殘菊(蕉下客探春)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1)。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2)。
半床落月蛩聲切,萬里寒云雁陣遲(3)。
明歲秋分知再會(4),暫時分手莫相思!
【注釋】
(1) “露凝”二句:傾欹,傾斜,指菊花凋謝,枝莖東倒西歪。宴賞,指九九重陽節開宴賞菊。才過,形容時間過得快,九九宴賞仿佛剛過去。小雪,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第二十個節氣,排在立冬之后、大雪之前。
(2) “蒂有”二句:金淡泊,菊花多金黃色,殘菊金黃色消退淡薄了。泊,通“薄”。《論衡·率性》:“稟氣有厚泊?!贝?,翠綠的菊葉。離披,分散,散亂。元稹《大觜鳥》詩:“眾鳥齊搏鑠,翠羽幾離披?!?br>
(3) “半床”二句:半床落月,月亮西沉,只照了床的一半。蛩聲切,蟋蟀叫聲凄切。雁陣,群雁飛行時行列整齊,如軍隊布陣一樣,因稱“雁陣”。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uyo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陸游《幽居》詩:“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边t,指雁陣飛得遲緩。全句情景凄涼悲切,用以烘托殘菊景象。
(4) “明歲”句:秋分,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排在白露之后、寒露之前。
【譯文】
九九重陽佳節開宴賞菊仿佛才過,轉眼已到小雪節氣。時令很冷了,露水凝結、寒霜厚重。菊花漸漸地凋謝了,花蒂尚有絲絲余香,花瓣金色消退變得淺淡;枝莖東倒西歪,以前翠綠的葉子變得枯黃、飄零離散。無眠靜思,西沉的殘月照了半床,相思的蟋蟀叫聲凄切;推窗靜觀,萬里凝寒,薄云飛度,殘月旁一列雁陣遲緩地飛過。四季更迭,菊花有開有謝,那是自然的法則,非人力所能改變,好在明年秋分時節,菊花又會開放,我們又會重聚,暫時的離別不要過分地相思懷念!
【鑒賞】
曹雪芹別出心裁,賦予菊花詩動人的故事情節;情景美美不勝收,意境美動人心弦
詠菊詩會,是大觀園海棠詩社繼詠白海棠之后,舉行的第二次詩會。時間在稻花黃、蟹腳癢,桂靄桐陰、秋意轉濃,菊花與愛菊之人惜別、待等明年重陽再會的時節。
百花叢中,菊花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是地位頗高的少數幾個花種之一,老百姓愛菊、種菊、賞菊相當普遍,知識分子文人更是經常以菊花為題材賦詩吟詠,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詠菊詩中,絕大部分為贊頌菊花的高貴品格,最著名的要數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具有開創意義的《和郭主簿》詩中所頌揚的菊花“外秀內杰”:“芳菊開林間,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辟濏灳栈ǖ母哔F品格,表達詩人的審美觀點和價值取向,屬于言志類詩作。還有的詠菊詩不外乎表達詩人的興趣愛好或閑情逸致。
曹雪芹藝高一籌,他別出心裁地將詠菊的過程編成故事情節:以“憶菊”作為起始,憶之不得就尋訪菊花,尋訪得到了名菊就移來栽植……賦予菊花詩有頭有尾有情節的完整故事,并列成十二個標題,所吟詠的十二首詩在內容上緊密連貫,以致被墨客騷人們時常吟詠而不新的菊花,到了曹雪芹的筆下,創出了新意,給讀者以耳目一新之感;十二首詩通過寶玉和姐妹們之口分別吟詠出來,又使“十二種”菊花各自烙上了個性色彩,體現了吟詠者各人鮮明的思想性格。從對詠菊的故事情節和個性化思想性格的描繪中,讀者看到、領略到的情景美美不勝收,意境美動人心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在得到至純至美至真的精神享受的同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引起共鳴和聯想,將自己“擺進去”,產生情思遐想,從而對十二首詠菊詩的情景美、意境美產生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刻骨銘心,永遠忘不了。這就是曹雪芹大師高超的藝術手腕啊!下面讓我來舉情景美、意境美的例子。
詠菊詩的第一個故事情節“憶菊”由寶釵所作。詩中的菊花成了寶釵的知己、意中人:因“憶菊”而思念沉重;因“秋(菊)無跡”而思念愈來愈沉重;因夜聽表達思念之情的搗衣聲而又增添了憂心忡忡。思念層層推進,又用歸雁遠去、搗衣聲聲對思念進行烘托,更增添了思念的沉重分量,將“憶菊”人憶知己、意中人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不但描寫“靜思”,而且描寫“動思”,將讀者引進深深思念知己、意中人而必欲尋訪得知、并付諸尋訪行動的境界?!皯浘铡痹姷那榫懊?、意境美,是那樣的柔美、婉約、深沉、迫切、入骨入髓,令讀者心弦振動,百轉回腸。在寫法上也為第二、第三個情節“訪菊”、“種菊”做了鋪墊,自然進入詠菊詩依次連貫的新境界。
“訪菊”、“種菊”故事情節為寶玉所作。寶玉是多情公子,他有的是這種興趣愛好和閑情逸致尋訪名菊,尋訪得到了,趕快移過來栽植,兩首詩通過對名菊的訪、移、植、澆、護等細致、生動的描述,創造出興致勃勃、歡樂熱烈的情景美、意境美境界,多情公子的相應心情也就躍然紙上。十二首詠菊詩,黛玉作了三首:“詠菊”、“問菊”、“菊夢”。三首詩立意新穎,風格別具:我是菊,菊是我,人情菊意、菊情人意,難分彼此,情景美、意境美完美結合。李紈與姐妹們一看就拍手叫好,一致推為魁首,實在是在情理之中。黛玉的這三首詩可說是詠菊詩十二個故事情節中的三段華彩樂章,三次互為呼應的高潮。試看“菊夢”,詩可分為三個層次:入夢、夢中、驚醒。三個層次的情景、意境無法分清,情景中有意境,意境中有情景。入夢:在幽深的秋夜,秋蟲唧唧鳴叫,菊花進入夢鄉,云霞和月亮陪著她,她分不清自己是在隨著云霞,還是伴著月亮遨游。夢中:似有仙人在催促她快學莊生化蝶,她卻是一門心思要尋找故友陶令,實踐舊盟,她隨著漸漸遠去的雁叫聲在虛幻空靈的世界中往前尋找。驚醒:可惱蟋蟀的鳴叫聲把她驚醒,乍醒過來仍沉浸在空靈的夢境中,不見故友,未能實踐舊盟,心中悵然若失,幽怨不知向誰傾訴;時交深秋,滿眼的衰草寒煙、蕭瑟景象更使她愁思滿懷。“菊夢”三過程,虛幻空靈,飄然成仙,似有又無,清醒猶模糊,婉約、深情、回腸蕩氣的情景美、意境美交匯并致,景在讀者眼前,意在讀者心中,美不勝收,動人心弦!
再看故事情節結束階段三首詠菊詩中,湘云所作的“菊影”詩。該詩亦可分為三個層次:第第二層次偏重于描寫菊影的情景,第三層次偏重于描寫菊影的意境(情景與意境不能截然分開,故我冠以“偏重”一詞)。第一層次為白天菊影情景:秋光明凈,菊花盛開,園圃寧靜;秋光下重重疊疊的菊影默然無聲;太陽光悄悄地轉移,菊影也隨之默默地挪移。此層次主要突出菊影的恬靜。第二層次為夜晚菊影情景,又分兩個小層次:其一,窗內稀疏的燈光高低錯落,窗外地上的菊影如云霞縹緲,難定遠近;其二,月光透過竹籬,像被篩子篩過一樣,破碎了,鎖住的菊影斑駁陸離,不斷在變化。(這種情景,我在故鄉崇明老家,在夏夜的庭院里乘涼看到過:籬笆內的植物在月光的照射下,在籬笆外地上的投影斑斑駁駁,并不斷地變換不同形象的圖畫。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在其經典散文《項脊軒志》中也有類似描寫:“三五明月,桂影斑駁。”)此層次主要突出菊影的靈動。第三層次主要突出菊影的意境:不論白天恬靜的菊影,還是夜晚靈動的菊影,都令詩人心動神往,引起美好的遐想:我和菊花本來就是知音啊,菊花在我庭園中留影,魂魄留在我庭園了,我要好好地親近她、保護她,不讓人把她踏碎了。菊影的情景、意境就是如此之美,如此動人!
現在讓我來舉“個性化”的例子。黛玉的三首詠菊詩,與其說黛玉詠菊,倒不如說黛玉在詠自己。道骨仙風的黛玉,她的高潔、高雅、傲世的品質、氣質極類菊花,黛玉筆下的菊花形象活脫脫一個林黛玉:具有高風亮節的品質(“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具有高雅傲世的精神(“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具有靈秀與清香的氣質、神韻(“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但黛玉身世悲慘,父母雙亡,沒有一個親人,寄居在外祖母家,受著來自賈府的種種壓力與刺激,又極類一朵西風里的菊花(“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這朵西風里的“菊花”需要知音,想望盟友。詩中描寫菊花入夢尋找故友陶令,實踐舊盟,實際上就是黛玉本人的心聲。菊花在夢中尋找不著陶令,無法實踐舊盟,醒來后幽怨、悲愁,無限傷心,這形象不就是黛玉本人經常跟寶玉鬧誤會,對寶玉不放心,對知音、盟友沒有把握,覺得希望渺茫,而悲切、傷心、以淚洗面的寫照嗎?
寶玉、湘云、探春的詠菊詩,個性色彩也是很明顯的。寶玉在“訪菊”、“種菊”兩題中創造的興致勃勃、歡樂熱烈的情景美、意境美,活靈活現地體現了“這一個”賈寶玉形象:對名花、淑女的多情、殷勤,更體現了他向名花、淑女付出了多情、殷勤后的興奮、快樂的心情(“情得得”、“興悠悠”、“不期”、“猶喜”)。湘云性格豪放不拘,她筆下的菊花形象即為靈動、俊逸;探春是位才女,頗具高人雅士的風度(海棠詩社由她發起成立,足可證明),她在“簪菊”詩中以菊花類比,塑造了一個高人雅士自視清高、我行我素的女性形象,真可謂詩如其人了。
詠菊詩十二個故事情節,寶釵擔當作了“憶菊”和“畫菊”兩段?!皯浘铡痹姳憩F的柔美、纏綿悱惻的情緒,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符合她向來的思想性格與為人特點,但只要深入仔細地研究一下,卻也覺得十分符合她的思想性格,特別是符合她的潛意識里存在的成分。寶釵一方面志氣高、眼界高,想要候選入宮,實現元春的那種榮耀、顯赫的理想,但這個夙愿一直沒能實現,完全有可能產生深刻的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即這種情感來自她潛意識的夙愿;其時她只有十六歲,候選入宮的條件還在,“憶菊”詩的結句“慰語重陽會有期”,恐怕正是這個意思的反映(這與曹雪芹在小說第四回中介紹她出場時所作的“回頭詩”結句“君恩或可待”一脈相承)。另一方面,雖然她的思想性格與平時的為人特點屬于莊重、敦厚,正統而傳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在她的思想意識里就沒有一點兒女私情的想法,實際上她不但熟悉兒女私情,而且對于兒女私情的想法還是很濃厚的。第四十二回寫到寶釵“審黛玉”情節。在賈母給湘云還席的宴會上,在大家行酒令時,黛玉無意中引用了《牡丹亭》、《西廂記》中的風流詞句,寶釵當即條件反射地朝她看了一眼,過后特地將黛玉叫來進行“審問”。黛玉又羞又悔,央求寶釵:“好姐姐,你別說與別人,我以后再不說了?!蹦闹缹氣O自報家門,自己在七八歲上背著大人,將家中的藏書翻了個遍,飽覽了“西廂”、“琵琶”、“元人百種”等許多閨閣禁書,把這些秘密坦誠地告訴了黛玉。由此看來,寶釵的心中同樣藏了濃厚的兒女私情的想法,她所作的“憶菊”詩的個性化意味也就昭然可見了。至于后來的一個情節,“畫菊”詩所表現的謙恭、典雅的格調,又回歸到寶釵的端莊穩重、溫柔敦厚的個性氣質上來了。
上一篇:《《山門》(戲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回頭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