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虎丘中秋夜》鑒賞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臺,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①,漁陽摻撾②,動天翻地,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 “錦帆開澄湖萬頃”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字句,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簫一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蕭,人皆寂闃③,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云,串度抑揚,一字一刻。
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陶庵夢憶》)
在張岱寫這篇文章之前,袁宏道就曾以《虎丘》為題,描寫過虎丘中秋游人如云的盛況和是夜鼓樂竹肉之聲。張文是參照袁文寫成的,有些字句也大同小異,但比袁文緊湊凝煉,在題材的提煉,章法的安排,字句的錘煉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第一段不厭其煩地羅列各色各樣的人物和虎丘各處景點,以見游人之盛。筆致質樸無文,平平無奇,只有最后兩句作了形容,“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文采煥然。作者記敘的重點不在此,所以不需要作過多的形容,否則容易喧賓奪主。第二段才是文章的重點,奇句迭出,精彩紛呈。但非信手雜書,堆砌詞藻,而是精心安排層次結構。敘述以時間為線索,由“天暝月上”,經過“更定”、“更深” 、“二鼓”,而至“三鼓”。時間逐漸推移,而擊鼓聲、鐃鈸聲、絲竹聲、簫管聲、歌唱聲,種種樂聲也隨之變化。夜愈深,人愈靜,聲音愈是單一,愈是接近人的自然之音,境界愈美,音樂愈妙,文章也愈精彩。至“三鼓”,“一夫登場”,虎丘盛會才真正進入高潮,這時才能聽到最美妙的歌唱,文章也才臻于絕妙之境。在這五個層次中間,時間的推移,場景的轉換,樂聲的變化,有聯結又有區別,作者都做了精細的描述,表現了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
作者十分講究語言的錘煉,汰盡一切浮詞贅語,字字句句都有著落,絲絲入扣,力透紙背。如“三鼓”一節,“月孤氣肅”三句,渲染出夜深人散、寂靜清冷的景象?!肮隆弊窒碌眉庑拢姵鲈乱灿星??!耙环虻菆觥逼呔?,寫出獨唱者的姿態,歌聲的細長悠遠乃至穿透力?!奥犝摺彼木洚嫵雎犝呔劬珪衿肺兑魳返那闋?。所有這些都在數十字中盡之。此是張岱之能事。
上一篇:《唐·陳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鑒賞
下一篇:《唐·柳宗元·蝜蝂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