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是辛棄疾四十二歲時被劾落職,閑居信州上饒(在今江西)時作。他是在知隆興府(南昌)兼江西安撫(地方長官)時被劾落職的。他的被劾落職,當(dāng)與他在湖南練飛虎軍有關(guān)。他在知澤州(長沙)兼湖南安撫時,建議創(chuàng)立飛虎軍。“樞府有不樂之者,數(shù)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宋史·辛棄疾傳》他創(chuàng)立的飛虎軍,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樞府即樞密院,是掌管軍政的。樞府大臣多次阻撓他建立飛虎軍,他為了抗金,堅決不顧,建成了為江上諸軍之冠的飛虎軍。這和樞府大臣的茍且偷安心理發(fā)生矛盾。所以在他建立飛虎軍后,就被調(diào)到江西,再次被落職了。他的被劾落職,實是對他堅決抗金的打擊。他閑居上饒,那里離博山不遠(yuǎn)。博山,在廣豐西二十里。
這首詞上闋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棄疾少年時,參加耿京的山東起義軍。耿京稱天平節(jié)度使,棄疾做耿京的掌書記,勸耿京決策歸南宋。耿京令棄疾奉表歸南宋。南宋以節(jié)度使印召耿京。棄疾還未至海州,張安國已殺耿京降金。棄疾與眾縛安國歸南宋獻(xiàn)俘,斬安國于市,棄疾時年二十三,所以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他以為歸南宋以后,可以致力抗金,收復(fù)失地,必可大有作為,“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他少年時的“愛上層樓”,可以登高望遠(yuǎn)。他在義軍中,登高可以南望南宋,想望為國效力;歸南宋后,可以北望江山,志圖恢復(fù),所以愛上層樓。但在辭賦中,如宋玉《高唐賦》:“登高望遠(yuǎn),使人心瘁。”張先《一叢花令》所謂“傷高懷遠(yuǎn)幾時窮”(錢鐘書先生《管錐編》875頁)。因此“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現(xiàn)在罷官閑居,抗金報國的志事都落空了,所以“而今識盡愁滋味”了。他又有一首《丑奴兒》“此生自斷天休問”,說:“獨倚蒼樓,不信人間別有愁。”登上高樓,就有無限愁思了,這是為南宋小朝廷的趨向沒落而愁,不信還有別的愁了。所以在《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里說:“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怕上層樓了。但這個用意,詞里含蓄著沒有說,只說:“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愁滋味想說又無法說,只好扯淡說天涼了,好一個秋天。
這首詞運用了映襯手法,用上闋的“少年不識愁滋味”,與下闋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構(gòu)成相反的對比,從中透露出少年時的滿懷壯志,而今的滿腔愁苦。不僅這樣,這首詞,通過相反的對比,又有省略手法,即少年時的“愛上層樓”,與而今的“怕上層樓”構(gòu)成對比,但省去“怕上層樓”,通過上面的對比來透露。同例,卞闋是如今“欲說還休”。上闋?wèi)?yīng)該是少年的慷慨高歌,即“欲說無休”,構(gòu)成相反的對比,但省去“欲說無休”。又上闋的“不識愁”而“強說愁”,與下闋的“識盡愁”而不說愁構(gòu)成相反的對比,這種相反的對比即構(gòu)成映襯,是全首詞的上下闋構(gòu)成映襯,透露出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心緒。
上一篇: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