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掛枝兒·冬》原文與賞析
三冬天,受不得凄涼況。雪花飄,雨花飄,風兒又狂。夜如年,獨自個無人伴。擁爐偏覺冷,對酒反生寒。便有那棉被千重也,孤眠人蓋得暖?
這是一首孤獨者感時傷懷的詩,是一曲傷心人低徊哀戚的歌。它雖無深刻的思想意義,但由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感情抒發得頗為真實流轉,卻也足以令人回腸蕩氣,產生共鳴,不失為佳作。
開篇即悵然而發嘆息之聲,將難以摹狀的情緒總括托出: “三冬天,受不得凄涼況。”“三冬”,指冬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十二月。“受不得”,猶言禁受不了。開宗明義,直接入題,點明時序乃在歲暮之際。為什么劈頭便道出時序,以 “三冬天”領起?不言初冬或其他時節,這固然是由于此時最是天寒地苦,滿目盡皆蕭殺,使人見而傷感最易最深;但更重要的在于暗示歲尾予人的特殊刺激——年關在即,別家遠游在外之人該當回歸團聚,享受天倫之樂,而自己仍是形影相吊,孤寂凄慘。時序是最寒最苦的時序,境遇是最悲最慘的境遇,因此,感嘆“凄涼”,言精神竟至禁受不了,才真實可信,容易引發共鳴。
天寒歲暮已然禁受不了,可偏偏又遇上這樣的情況:“雪花飄,雨花飄,風兒又狂。”這三句,抓住最攪擾人情緒的自然景象,以簡筆進行環境的勾勒,有力地渲染出凄涼的氛圍。這是寫景,也是抒情,是景中融情。通過客觀世界苦寒雜亂的描繪,傳遞出抒情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悲苦,引導讀者步入雨雪紛至、狂風肆虐的環境之中,去體味孤人兒的凄涼與感傷。
“夜如年,獨自個無人伴。”接下來的兩句,寫寒夜與風雪相伴同來,進一步渲染凄涼的氣氛。前句寫自己的切身感受:長夜漫漫如年;后句述說個人的境遇:如年的長夜中竟無人相陪相伴。雖不言凄涼而凄涼自見。至此,才點明“受不得凄涼況”的實質性問題:感時傷懷情緒如此強烈,歸根結蒂緣于冬夜無人相伴。
在天寒歲暮,風雪交加,長夜如年,無人相伴時,其內心之凄涼可想而知。怎熬過這冬夜的時光,融化這凄涼的冰點?別無他法,只有求助于爐火和烈酒了,但不料“擁爐偏覺冷,對酒反生寒”。擁,即圍著。對酒,即朝向著或面對著斟滿的酒懷。抒情主人公圍著熊熊的爐火,喝著驅寒生熱的醇酒,原想驅除一些寒意,排遣一些凄涼,可是這爐火,這美酒的作用恰恰相反,不僅未能如人所愿,反而卻使人倍感寒冷孤凄。這兩句中的“偏覺”與“反生”兩詞,用得極妙,傳神地寫出了事與愿違的獨特感受,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凄然慘然,盡管主觀上想排除它,但客觀現實仍給他以強烈的刺激,周身雖然已經發熱,但心中的苦寒卻依舊如恒。
天冷,身冷,心更冷,那孤獨凄涼的凝愁堅冰,火融化不開,酒驅遣不散,真使人陷入了絕境,叫人怎能捱得下去、承受得了?凄涼的人無以解脫,面對苦寒的長夜發出哀切的呼喊:“便有那棉被千重也,孤眠人蓋得暖!”結尾以極度夸張的方法,把凄涼的情狀、凄涼的情緒,推至極點,在近乎絕望中又頑強地流露出些微的企盼。以夸張的激問作結,無疑而問,加強所肯定的意思,比直說更有分量; 在 “暖”字上剎住,很有筆力,頗見匠心。
《冬》通過三冬特定環境的描寫和生活感受的述說,刻畫了一個寒夜坐臥不寧、凄涼無以排遣的孤獨者的形象,抒發了凄然抑郁、悵然、慘然的孤苦哀愁。
這首歌謠,通篇貫串的是“凄涼”二字。諸如此類的作品,可謂恒河沙數,但此篇卻獨有魅力。這突出地表現在感情的真實濃烈上,表現在感情的特殊表達上。它抓住“凄涼”二字,寫景抒情,環環緊扣,步步緊逼,直至峰巔剎住。中間又用遞進加倍的寫法,不說圍爐對酒驅除不散凄涼寒冷,而說想驅寒逐冷卻“偏覺冷”“反生寒”,這已經不是一般的深入,而是加倍深入了。表達方法特殊,因而也就把內心情緒抒寫得倍加真切了。
上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久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代民歌·掛枝兒·孤》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