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無名氏·青玉案》無名氏
無名氏
年年社日停針線①。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注釋 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載:“今人家閨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組紃,謂之忌作。”
鑒賞 這是一首游子的愁歌。音節流暢,思情惆悵。在尋常的節氣與眼前的風物中,敘說著羈旅的憂傷。
這一日是“社日”。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胙。”這是春日里迎神的節日,熱鬧的人群,明媚的春光。對于女子,這一日可以不用做針線活。張籍《吳楚歌》云:“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想必詞人的家鄉也有春社的風俗,所以當他漂泊在外時,到了社日這一天,他的心,忽然被鄉愁擊中了。
他記得每年這一日,家中的女子要“停針線”。首句七字,透露出一縷鄉愁。然而這愁緒被眼前的風景打亂了,“怎忍見、雙飛燕”。成雙成對的燕子從他眼前飛過,他意識到自己的孑然一身,飄零孤獨,所以說“怎忍見”。鄉愁為燕子所撩亂,他還是忍不住遙想起故園的今日:“今日江城春已半。”社日是在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家鄉今日,應該已經春日過半了。此時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辰,是“春風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高觀國《少年游》)的風光旖旎。而自己呢? 自己卻是“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唐人的詩里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何況在這節日,詞人的處境竟是如此凄涼冷清。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猶在”二字,說明漂泊在外的日子已很長久。唯一值得慰藉的,恐怕也只有回憶中故園社日的情景,以及當日“停針線”的家人歡顏。
曾經在他出門前,家中的妻子也像孟郊《游子吟》中的母親一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吧?然而離家的日子太長,如今還是“春衫著破”。“誰針線”,這含著淚水的疑問對應著上闋的“停針線”。彼時是歡顏,此時是孤寂;彼時是家人“軟語燈邊,笑渦紅透”,此時是“望斷鄉關知何處”(蔣捷《賀新郎》)。彼時是微不足道的針線活,此時卻是無人與補衣的凄涼。“點點行行淚痕滿”,這七字讓人錐心疼痛,因他是直陳傷痛,直述愁情。蘇軾《醉落魄》中云:“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相較之下,倒不如此詞沉痛。
大概他有些疲倦了,所以下馬解鞍,在芳草岸邊休息。此時眼前是萋萋芳草,荒涼落日。張耒《風流子》中曾云“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這暮靄中的荒山溪橋讓人倍添鄉愁。他叫了一壺酒,然而“春婉娩,客飄零,殘花殘酒片時清”(范成大《鷓鴣天》)。鄉愁濃烈,惆悵難言,竟進出“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的傷心之語。
三個“無人”,三重無奈。每一句都是一層凄涼,都指向孤獨寂寞的如今。有花,可惜花無人戴,只能獨賞;有酒,可惜酒無人勸,只能獨飲;然而最沉痛的是,“醉也無人管”。這與春衫著破卻無人縫補是一樣的凄涼。往昔的社日,在迎神之后是要不醉不歸的,王駕《社日》詩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然而此刻,“無人管”三字,正與“家家扶得醉人歸”形成強烈對比,這驚醒中道出游子最深的鄉愁。
臨溪幽賞圖【明】文徵明 故宮博物院藏
晁補之《憶少年》起句云“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與此三句“同一警絕”(清先著、程洪輯《詞潔》)。賀裳《皺水軒詞筌》評論這幾句道:“無名氏《青玉案》曰:‘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語淡而情濃,事淺而言深,真得詞家三昧,非鄙俚樸陋者可冒。”無限傷心,羈旅鄉思,都在這尋常淺白的言語中,娓娓道來。(黃阿莎)
集評 唐圭璋:“此首寫游子飄零,語淺情深。起兩句,從時序、景物敘述。‘怎忍見’句,含凄無限。‘今日’數句,點明所處之境地,‘已’字、‘猶’字呼應,倍見沉痛。換頭,寫在外實況。春衫著破,無人縫綻,可見飄零之久與獨處之哀。‘落日’數句,更以景色烘染情事。三層遞下,寫足游子內心之苦悶。語極疏朗,情殊可憫。”(《唐宋詞簡釋》)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萊老·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