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唐詩賞析,《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原文與注釋
杜 甫
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①,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 “余公孫大娘弟子也。”②開元五載,余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③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④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⑤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感慨,聊為《劍器行》。⑥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⑦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⑧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⑨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⑩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11)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12)
臨穎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13)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14)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15)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16)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17)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18)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19)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20)
【注釋】 ①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別駕:官名。州刺史的佐吏。元持:人名。臨潁:今河南臨潁縣。劍器:唐代舞蹈名稱,屬于與 “軟舞” 相對的 “健舞”,由女子著雄裝,持劍而舞 ②公孫大娘:唐開元時的著名舞蹈家,善劍舞,能《鄰里去》、《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 等舞,皆冠絕于世。弟子:門人,指李十二娘。③開元五載:公元717年。郾 (yan) 城:今河南郾城。劍器、渾脫:舞蹈名稱,來自西域,舞者戴著烏羊毛渾脫氈帽,故名。瀏漓頓挫:舞姿活潑、利索而有節奏。冠時:當時第一。④高頭:前頭,指常在皇帝面前。宜春、梨園二伎坊:伎坊 (教坊) 是唐皇宮內教練歌舞人員之機構,宜春院、梨園是其中之兩處。洎(ji):到。外供奉:教坊以外之歌舞人員。圣文神武皇帝:開元二十七年 (739),眾臣吹捧唐玄宗的尊號。⑤玉貌錦衣:指公孫大娘當時年輕貌美。盛顏:年輕的容貌。⑥既辨:既然知道。波瀾:淵源。撫事:緬懷往事。聊為:姑且寫作。⑦張旭:唐書法家,擅長草書,有 “草圣”之稱,江蘇蘇州人,故稱吳人。《國史補》 載張旭曾言: “見公孫氏舞《劍器》 而得其神(即悟到寫字運筆的訣竅)。” 鄴 (ye) 縣:今河南安陽市。西河劍器:用黃河以西地區樂曲伴奏的 《劍器舞》。⑧動四方:轟動四方。⑨色沮喪:大驚失色。久低昂:長久地上下起伏, 即眼花繚亂。 ⑩霍:閃爍貌。 羿(yi):神話中善射之英雄。 傳說 “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群帝:眾仙。驂 (can) 龍翔:一車駕三馬謂之驂,此作駕馭解。駕著龍飛翔,言舞姿騰挪跌宕,優美異常。(11)來如:起舞。罷如:舞停。(12)絳唇:紅唇,指公孫大娘。珠袖:指公孫大娘的舞姿。芬芳:香氣,指舞藝絕妙。(13)臨潁美人:指李十二娘。白帝:夔州 (奉節) 白帝城。神揚揚:神采飛揚。(14)有以:有原由。惋傷:惋惜、悲傷。(15)先帝:指已逝的唐玄宗。初第一:一開始就是第一。(16)五十年間:從開元五年 (717) 到大歷二年 (767)。反掌:容易。指時光流逝飛快。風塵:戰亂,指安史之亂。澒 (hong) 洞:無邊無際。(17)女樂:唐皇宮中的歌女、舞女。余姿:余韻。一指舞女色衰,二指李十二娘得承公孫大娘的技藝,余韻尚在。映寒日:李十二娘在夔州舞《劍器》 在十月十九日,故云 “寒日”。(18)金粟堆:金粟山,在今陜西蒲城縣東北,唐玄宗墓葬之地。木已拱:樹木已長大合抱,言唐玄宗已死多年。(19)玳 (dai) 筵:盛宴,指元持宅的宴會。急管: 急管繁弦,指急促的樂曲聲。(20)足繭荒山:是說足底生繭,行走艱難。轉愁疾:愁苦愈轉愈深。
【鑒賞】 “序言” 為詩之 “引子”,詩人先敘述在夔州別駕元持府第觀看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表演的 《劍器》 舞,進而想到童年時在郾城親睹公孫大娘舞 《劍器》、《渾脫》 以及開元盛世的盛景,說明公孫大娘的舞藝在當時已獨享盛名。如今戰亂未平,李十二娘流落荒山,撫今追昔,感慨良多,故寫下 《劍器行》。此 “序” 交代了詩人的寫作動機及滄桑悲涼的心態。
全詩26句,分為四段。
1-8句 ( “昔有” 至 “凝清光”) 為第一段,追敘公孫大娘優美的舞姿。她的 《劍器》 舞不但使人大驚失色,轟動四方,而且使天地起伏低昂,感天動地。她的舞態閃爍如后羿射日,滿堂光耀; 騰躍如群仙乘龍飛翔,翩翩輕揚;起舞如雷霆收怒,尚留余音;舞停如江海凝波,水光清靜。其舞真是淋漓酣暢,冠絕一時。
9-14句(“絳唇”至“增惋傷”)為第二段,寫公孫大娘死后《劍器》舞的沉寂以及其弟子李十二娘流落白帝妙舞的傷感。用“神揚揚”三字突出李十二娘的“妙舞”,重點在知道她的學藝淵源后,感時撫事,惋傷倍增。
15-20句 ( “先帝” 至 “映寒日”) 為第三段,寫五十年的人事變遷,傷感往事。記得開元初年,國事強盛,宮廷八千女樂之中公孫大娘的《劍器》 舞號稱第一。可是五十年間瞬息萬變,安史之亂把大唐帝國搞得風煙四起,天昏地暗。那成千上萬的優秀的梨園弟子、歌舞人材均在這場浩劫中 “散如煙”了,現在只有女樂的殘存者李十二娘的舞姿輝映在這山區寒日的余光里。“余姿” 與 “八千人” 的對比,衰落與繁榮的對照,是多么令人黯然神傷啊! 這是全詩的高潮,用舞的盛衰概括了歷史的滄桑變化與廣闊的社會內容。
21-26句 ( “金粟” 至“轉愁疾”) 為第四段,嘆世事的荒涼,傷自己的無路。你看,玄宗已死了六年,金粟山的陵墓上,樹已長大合圍,自己卻流落到這座草木蕭瑟的瞿塘石城。在盛宴歌舞之后,月出東山,樂極哀來,四顧茫茫,不知所往。詩人拖著久病身軀足繭荒山,本就艱難,“轉愁疾” 倒覺得走得太快。可見其漂泊茫然、凄苦心情之沉重。
王嗣奭在評此詩時說: “此詩見劍器而傷往事,所謂撫事慷慨也。故詠李氏,卻思公孫; 詠公孫,卻思先帝; 全是為開元天寶五十年治亂興衰而發”(《杜詩詳注》引《杜臆》)。此評將全詩的中心、結構層次分析得十分中肯。全詩思潮起伏,大開大合,沉郁悲壯,甚為感人。
上一篇:《李白·行路難》唐詩賞析,《行路難》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唐詩賞析,《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