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①。輕解羅裳②,獨上蘭舟③。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④,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 ①玉簟:光潔如玉的席子。②輕解:輕挽,輕提。③蘭舟:船的美稱。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木蘭川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④雁字:雁飛成群,行列整齊,狀如“人”字或“一”字。古時有鴻雁傳書之說,雁屬候鳥,雁字回時,正值秋季。
江寒雁影圖 【明】 袁尚統 日本私人藏
鑒賞 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元伊世珍《瑯嬛記》云:“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金石錄后序》載:“后二年,出為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后二年”,即崇寧二年(1103),此時李清照20歲,此時的遠游是趙明誠外出尋訪碑刻。全詞集中表達了詞人對丈夫的深深思念,語言清倩,筆調幽美,透露出了二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甜蜜感情。
開篇點明了時間是秋季,此時已是“紅藕香殘”了,荷花失去了昔日的情韻,變得淡薄、憔悴;竹席雖還是光潔如玉,卻泛起了一絲涼意,秋意在不知不覺中蔓延。這句色調清淺,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的景色,而且折射出了詞人的情懷:花開花落,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象征著人間的悲歡離合;枕席生涼,既是肌膚的直接觸覺,也是寒冷凄涼的內心感受,而且涼秋時刻,這種“香殘”的景象和清颯的氛圍最容易撩撥人的幽情愁緒,這就自然為下面的抒情表意做好了鋪墊。
接下來的五句作者濃筆刻畫女主人公的形象。“輕解”兩句描繪的是一幅身著羅裳的女子“獨上蘭舟”的畫面。一“獨”字值得品味,表明詞人孑然一身,也折射出了她內心的孤獨與愁悶,她去做什么呢?作者沒有言明,只淡淡地帶出一句“云中誰寄錦書來”暗示謎底:原來她在期待著錦書的到來,而云中寄錦書也只能依靠雁兒了。此時詞人正翹首企足,引領秋空,盼望著歸雁,期待著它們將丈夫的書信傳來,這是多么深情而又天真的念頭,詞人對丈夫的一片癡心宛然可見。終于等到“雁字回時”了,但它們只是匆匆飛過,絲毫沒有傳遞錦書之意,作者不由惋惜感嘆。“雁字”中的“字”值得細品,“字”表明了是雁陣的掠過,又暗合“信字”的內涵,眼前一排長雁竟沒有一傳書者,其憂傷又深了一層。
本該煞尾,忽然又出現了一隅景象——“月滿西樓”,這與前面的景物組合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環境:紅藕、蘭舟、雁字、西樓,占據這空間中心的是滿懷離思的女子,如果化作丹青,就是一幅幽美的畫面,產生濃濃的繪畫美。“月滿西樓”,以空間感折射出時間感,原來女主人公獨上蘭舟、翹首以待,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了,她的深情、繾綣、執著全然展現,但是明月已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不見,所有的一切都令她落寞憂煩。
上闋主要是暗傳相思,而下闋則是直抒胸臆。“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它既是摹景,又兼比興,這就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明開暗合,而其象征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帶給人傷感滿心。接著,作者的感情噴薄而出,直入相思主題,她的造語新奇,明明是“一種相思”,卻引來“兩處閑愁”。作者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又能由己身推向對方,這就向世人宣告了她與丈夫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古來寫相思的詞作俯仰皆拾,但大多抒寫的是一己的情愁,而李清照別開生面,一筆寫出二人,其詩詞造詣令人感嘆,她和丈夫的深情也令人羨慕。其實也正因為這種兩情相悅、兩情相依,她的思念才會那么深邈濃烈、難以排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便是其綿綿的心曲,詞人娓娓道來,宛若一首婉轉纏綿的情歌。這句也甚為別致,“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轉折,語句結構十分嚴謹,表現手法也巧妙新穎,并與“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輝映而相得益彰,從而使她的相思之情變得深邃醇厚,極富藝術感染力。
全詞語言簡潔,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抒寫的雖然是相思愁怨,但讀完卻絲毫不感覺凄迷、黯淡,詞間洋溢著甜蜜的憂愁,充滿了真情與溫暖。同時整首詞畫面幽美,格調淡雅,極富繪畫美和意境美。(張雅莉)
集評 清·陳廷焯:“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卷二)
明·李廷機:“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飄逸,令人省目。”(《草堂詩馀評林》卷二)
鏈接《一剪梅》詞牌。“一剪梅”,在宋人的口語中是指一枝梅的意思。宋代詞人周邦彥在詞中有“一剪梅花萬樣嬌”之句,后遂取以為詞調,又名《臘梅香》《玉簟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七言與四言相間而成,三平韻或六仄韻。
詞的白描手法。白描原是繪畫術語,指用墨勾勒輪廓、不著色彩的素描技法,運用到詞的創作之中,指不事烘托渲染、脫口即是、清新自然的寫作手法。如李清照《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等,都是白描的成功范例。清沈謙《填詞雜說》云:“白描不可近俗,修飾不得太文,生香真色,在即離之間。”(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張先·一叢花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無名氏·一剪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