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唐朝天寶三年(744),八十六歲的賀知章辭去官職,回到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縣)。古代游子寫出多少感人肺腑的思鄉詩篇,實現還鄉之愿的賀知章吟詠的《回鄉偶書》更是扣人心弦。其中寫他初到家時所接觸的一個場面,不禁迸發出無限感慨。
賀知章三十多歲離家宦游,如今回鄉成了八十多歲的老人,中間竟隔著半個世紀,人事的變化該有多少,就在他自己身上也是前后判若兩人。可以想見,離家時面貌豐盈,回鄉之際,已經兩鬢雪白,老態龍鐘了。這一切都凝聚在第一二句詩里,感喟是深切的。
更令人難過的是,鄉里小孩子們見了他,把他作為客人看待,問他來自什么地方,很形象地把第一句蘊藏著的思想體現了出來。在這一問之下,詩人是怎樣反應的呢?問的人帶笑容,被問的人卻感到悲,悲他回來得晚了。他一方面覺得家鄉很親切,另一方面,映在眼簾的都是一些陌生的小孩子,能不產生孤獨之感?蘇東坡有詩道:“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后一句與此詩第二句內容相同,但相逢卻還相識,與此詩第三句內容很不相同。這說明什么呢?東坡相逢的是與自己年輩相等的人,而賀知章離別家鄉之后,經過半個世經才回家,與自己年輩相等的老人大概很少在世的,所以他和東坡的感受就兩樣了。
賀知章崇尚道教,曠達為懷,在官場一眨眼就是半個世紀,這與他的本心是相違的。當他回鄉之際,自然會想到來日無多,不能久享自由自在的生活。經小孩子一問,更加深了他的這種感受。這大概是詩人所要表露的又一種內心活動吧。
詩的一二句寫詩人歸時離家之久,容貌之老,主要是作客觀的描繪。三四句借兒童的對己不相識和以客相待來抒發自己的感慨。而這種感慨卻為兒童的笑所掩蓋著,我們要透過笑的表面去理解那隱藏在背后的愁思。詩人原作第二首后二句說:“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那么除波之外一切都不是舊樣子了,與前詩感慨同,而表現的方法不同,一露一隱,各極其妙。而前詩意更深婉,耐人尋繹,允推上乘之作。
上一篇:周密《四字令·擬花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屈原《國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