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蘇曼殊·本事詩》原文賞析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這首詩為作者于宣統元年 (1909)春寓居日本時作,作者時年二十五歲,距他削發為僧已有五年了。詩的原題為 《有贈》,發表在宣統元年十二月 (1911年1月) 出版的 《南社叢刊》第一集上; 宣統三年十二月出版的 《南社》第三集收入此詩時,作者將它和另外九首合在一起,改作本題。所謂 “本事詩”,是指所寫的詩在內容上有實際的事跡作為根據,并非虛說。那么,此詩是贈給誰的呢?或為誰而寫呢?這有多種說法。柳無忌在 《蘇曼殊及其友人》中寫道: “曼殊的 《本事詩十章》全為百助而作?!庇腥俗髁丝甲C,認為這一說法合乎實際。按: 百助即百助眉史,為日本的一名藝伎。這首詩是作者抒發當他聽到百助在 “春雨樓頭”之上,吹弄 “尺八簫”時所引發的深沉感慨。而這種感慨,就其內容性質講,已經遠遠超出了作者與百助的個人情誼,它既隱含人生孤寂難耐之悲,更有對祖國的無限依戀之情。
起句 “春雨樓頭尺八簫”中的 “春雨”,有雙關意義,既是寫作者即目所見的樓閣煙雨景色,又恰好扣合了 “尺八簫”的音韻 “凄惘”的 《春雨》其曲之名。作者自注云: “日本尺八簫,狀類中土洞簫,聞傳自金人,其曲有名 《春雨》,殊凄惘。日僧有專吹尺八行乞者?!碑斎?,這一句絕非僅寫煙雨樓臺的春景,也非僅寫百助以八尺簫吹起的 《春雨》一曲的樂聲,而是景中有情,聲中有情,即作者是借此景此聲以抒發他此時此刻心中興起的悲涼情緒。
作者既然愁思難抑,從其潛意識講,總是會有求得解脫意向的。如何解脫呢?他忽地由百助吹弄的 “尺八簫”聯想到與之類似的祖國樂手常用的“洞簫”來,并進而由 “洞簫”又聯想起祖國浙江省令人嘆為觀止的奔騰洶涌的錢塘江潮水來。原來,作者曾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秋在浙江杭州養病,曾親眼看見錢塘江潮水涌起的壯觀情狀。句中 “何時歸看”一語,特別是語中那一“歸”字,便深切地表達了作者擬重返杭州以消除因寓居異邦而產生愁懷的強烈愿望。由表入里,以小見大,實際上這一句更是極其深沉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母親的無限眷戀。作品的愛國主義主題,在這里也就得到了明確的揭示。
也許,當時作者由于難以立即實現回國愿望,于是他郁積于心中的愁思,不僅沒有些微消解,反而越來越濃烈了。且看本詩后一聯所寫的情景吧:他把自己寫成一個腳穿“芒鞋”,手托“破缽”而云游于異邦的化緣和尚,可又不為人識,無人理睬,無人憐惜;他只得孤獨地躑躅在雨中櫻花盛開的道路上,竟至連踏過幾座橫跨溪流的小橋也不自知。這樣的描述,不僅進一步反映了作者的內心愁思難已,而且也從側面烘托出他對祖國有著更為急切的向往。所以,表面看來,這一聯比之前一聯,雖然似乎純為敘事,即著重安排了抒情主人公的一個行動細節而已,然而實際上所抒情懷卻越轉越深,蘊涵不盡,耐人尋味。
都知道,蘇曼殊的抒情絕句,多寄托著深沉的愛國意念,而風格則常呈輕靈自然、茜麗綿邈的特色。而這首小詩,無疑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上一篇:古詩《祁嶲藻·望廬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大昕·村中記所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