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及近代散文·元代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發展至元代,雖然也是沿著唐宋散文道路走下來,但其成就,不僅比宋代大為遜色,而且比之于當代其它文學樣式,如散曲、雜劇,以至詩詞等,散文成就也是最小的。元代文壇始終沒有出現過如唐宋那樣的杰出作家和杰出作品。明代“后七子”首領王世貞,就因此下斷語說:“有元一代無文章”。當然,這個說法未免有些過分,但也說明了我國散文的唐宋盛況,確實難以為繼了。不過,這不是說,元代文壇就沒有可述之人和可贊之作了。
元代散文的發展,一般可分為前后兩期,其界標就是元仁宗正佑(1314-1320)年間。
前期文壇:主要作家有:郝經、戴表元、姚燧、吳瀓、趙孟頫和袁桷、王惲等人。他們大都是金代或宋代的遺老,所作之文,文辭一般比較樸實而生動,且常有懷念故土之情的流露。其中突出的有戴表元的《寒光亭記》和《青峙軒記》等,文風清新雅潔。趙孟??,既是作家,又是畫家,其文個性,往往從他的題畫文中見到,如《吳興山水清逸圖記》,就是“文中有畫”,記述之語,雖平實,但感人。王惲的《烈婦胡氏傳》,記寫一個婦女殺虎救夫的故事,也撼人心魂。
后期文壇:散文作家也有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張養浩、柳貫、虞集、馬祖常、姚燧和楊維楨、李孝光等人。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柳貫《送段吉甫州判序》、馬祖常《記河外事》等。它們均就國家人才培養之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文暢理順,吸引人們去關心。元末的楊維楨《耕問堂記》和李孝光的《雁山十記》,都是當時比較出色的作品,博得人們喜愛。特別是李孝光的“十記”之一《大龍湫記》,更是元代游記散文的佼佼者,后人贊它可與唐宋游記文并駕齊驅。
在后期散文家中,有一個引人的特色,就是若干都是一身兼數藝的。比如張養浩,官至禮部尚書,奉行仁政愛民,享有政聲,又是曲壇上散曲名家,幾組“懷古”散曲,名震當世,特別是《驪山懷古》組曲(十首小令),更是流芳千古,至今普遍傳誦。又如虞集,是元代著名學者兼詩人,是當世文壇領袖,“元代四大家”之首。李孝光少孚文名,《元史》贊其“文章負名當世”,當時就有文集行世,但他的詩名更盛,蓋過文聲,現行的《五峰集》十卷本,其中詩歌占大部分,收詩六百七十余首。明人輯編他的集子時,“今天下士于京師,或論詩家風格,未嘗不以五峰(李之號)首稱”。還有更著名的大家楊維楨。他是元末詩壇領軍人物,創“鐵崖體”。入明不仕,但他的詩歌影響著明代詩壇。他還善書法,最長行草。
上一篇:《兩宋詞·韓元吉·薄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清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