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袁枚是清代中葉著名的詩論家和大詩人,“性靈”派的開山和領袖。在他的詩歌理論和創作中,包含著許多進步的思想因素。
這首詩的題目“馬嵬”為地名,即馬嵬驛,是唐代“安史之亂”時楊貴妃縊死的地方。中唐詩人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七言歌行《長恨歌》,敘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劇故事,著重歌頌二人生死不渝的愛情,同情這對封建帝后的悲劇。袁枚這首詩,則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詩歌第一句開門見山,叫人們不要再唱當年的《長恨歌》,認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訣別并不值得同情。第二句回過頭來交代前句的理由,指出民間百姓在戰亂中,即使都活著,也有無數夫妻不得團圓。第三、第四兩句連在一起,意思說由于戰亂的緣故,當時千百萬勞動人民被迫離鄉背井,夫妻離散;他們所流的眼淚,比唐玄宗在長生殿上思念楊貴妃而流的眼淚要多得多。全詩正是將唐玄宗、楊貴妃二人的訣別和民間無數夫妻的離散這兩種客觀現實放在一起,構成強烈鮮明的對照;它一反歷來統治階級對待勞動人民的鄙視態度,把同情的眼光從最高封建統治者那里移到廣大的人民群眾身上,從而體現了詩人一定的民主思想。
這首詩在藝術上也有不少巧妙之處。例如,詩歌第四句運用“長生殿”的有關傳說,聯系《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來看,就可以發現它實際上起著照應第一句中的“長恨歌”和第二句中的“銀河”這樣一種結構安排上的作用。可見,袁枚在這首小詩中不僅考慮到內容上的邏輯聯系,而且顧及于詞語間的前后照應,真可謂匠心獨運,費盡了經營。同時,這首詩的體裁是七言絕句,總共不過二十八個字而已;然而,在它當中,卻融入了三首篇幅很長的古詩。第一句明點白居易的《長恨歌》,自不待言;第三句“石壕村里夫妻別”,則是暗用杜甫名作“三吏”,“三別”中的《石壕吏》和《新婚別》二詩。這種“詩中套詩”的藝術手法,在袁枚這里運用得恰到好處,天衣無縫,絲毫沒有硬湊的痕跡和堆砌的感覺,劉勰《文心雕龍》曾說:“以少總多,情貌無遺”,詩人正是這樣來增加小詩的容量,反映深廣的社會內容,并體現深刻的進步思想的。
上一篇:金農《過小孤山》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袁枚《湖上雜詩(二十一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