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八聲甘州》辛棄疾
辛棄疾
夜讀李廣傳①,不能寐②,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③,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④。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⑤。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⑥。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譚笑過殘年⑦。漢開邊、功名萬里⑧,甚當時、健者也曾閑⑨。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注釋 ①李廣傳:指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是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英勇善戰,被譽為“飛將軍”。②寐(mèi):入睡。③晁楚老、楊民瞻:稼軒友人,生平不詳。晁楚老疑為信州晁謙之后人。④“故將軍”五句:《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閑居藍田終南山時,有一次夜晚飲罷還至灞陵亭,醉酒的亭尉不認識他,不讓他通過,令他宿于亭下。長亭,指灞(bà)陵亭。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馬鞍,指下馬。桃李無言,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引用民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評價李廣,說他雖不善言辭,但忠誠和功德自然能夠得到天下人的敬愛,就像桃李雖不會說話,但喜愛它們的人自然會紛至沓來,在樹下踩出一條小路。⑤“射虎”二句:《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有一次李廣出去打獵,見到草叢中的石頭,誤以為是老虎,引弓勁射,箭穿石而入。騎:單人匹馬謂之一騎。⑥“落魄”二句:李廣屢立戰功而無封侯之賞,一度閑居田園。⑦譚:同“談”。“誰向”五句: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詩意:“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杜曲,長安城南名勝。短衣,獵裝。殘年,晚年。⑧開邊:拓展疆土。⑨健者:英雄人物。《后漢書·袁紹傳》:“天下健者,豈惟董公。”這里指李廣。閑:賦閑,不受任用。
搜山圖 【宋】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首詞幾乎通篇都是化用前人詩、文,信息密度非常大,作者自己的評價、感情隱伏在別人的事跡、別人的議論之后,如暗流涌動,不易察覺,但深沉有力。
作品的主角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上片以《史記》為底本,擷取李廣一生中的幾個片斷,幾乎全部是敘述性的文字,下片則以議論述懷為主。詞序交代“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可見此詞乃有感而發,可以視為一篇“讀后感”。上闋就是“讀后感”的摘抄部分,摘抄的對象是《史記·李將軍列傳》,但作者采用的方式肯定不是簡單的移錄,況且《李將軍列傳》洋洋數千字,不是一首小詞所能容納的。加工改造是必然的,稼軒對史傳的加工自然包括文辭、句式的調整、縮減,但更重要的是他筆力不凡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既包括內容的選擇,也包括敘述的方式。李將軍的生平故事流傳甚廣,內容繁雜,對其進行選錄的過程中必然滲透著作者本人對李廣的評價,而傳主事跡中最吸引詞人的部分也折射出他自己的身世之感。稼軒在本詞中選錄的不僅只是李廣生平的幾個片斷,而且是場景式的片斷,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很適合入戲,這是頗有新意的做法。
第一個場景是閑居終南山的李廣深夜罷飲歸來,被喝醉的亭尉截留在灞陵亭下。李廣的侍從明言他的身份后,亭尉仍一意喝止:“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世態之炎涼可見一斑。稼軒對這個場景的處理方式是夾敘夾議。“恨”字領起議論,這個領字感情色彩強烈,其中傾注著詞人自己的大量感情。辛棄疾對李廣懷著深切的仰慕和同情,因為他自己的志氣、理想和遭際與之有許多相似之處。他二十多歲時起兵抗金,后來又生擒叛徒奔赴行在,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南歸后于仕途中輾轉奔徙,正值壯年卻因遭到彈劾而落職家居多年,虎落平陽的“飛將軍”自然會令他感慨良多。稼軒平生不拘小節,豪氣干云,因而常常與世齟齬,遭人排擠,而李廣出飲,至夜方歸,亦是豪氣使然。太史公對李廣的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評價流傳千古,稼軒在此嵌入此語,一方面是說明李廣的遭際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善言辭造成的,另一方面亦是相信他的忠誠和功德無須言辭,自會得到天下人的認可和敬愛。第二個射石的場景驚心動魄,李廣曾誤以石為虎,引弓勁射,箭穿石而入,膂力驚人,山橫一騎、裂石驚弦的畫面令人在千載之下想來仍不免為將軍的英雄氣概所折服。此后的敘述急轉直下,借用李廣自己的感慨,使落魄的境遇與前面的英雄氣概形成鮮明對比,使觀者唏噓不已。李廣曾感嘆:“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詞人將這一情緒激烈的叩問轉為語調平淡、情緒低沉的敘述,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人深思。整個上片的敘述具有很強的傾向性,但絕少個人感情的直接表達,可謂皮里陽秋。
下片仍然沒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詞人借杜甫之口表達對李將軍深深的仰慕之情,多了一層表達的迂回,強化了本詞含蓄蘊藉的特征。杜甫要短衣匹馬跟隨李將軍,看射猛虎過殘年,身雖老而英雄意氣仍在。稼軒雖已退居山林,難以重拾英雄事業,但胸中仍有一股風流慷慨之氣在激蕩,因而將李廣、杜甫引為同道。
稼軒此詞連綴古事,渾然天成,而氣韻上多有頓挫,可見情緒之沉郁、悲憤。氣韻頓挫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下片對“健者也曾閑”的疑問。三四字一頓,三頓之后才將意思表達完整。漢代開疆拓土,武力強盛,為何正逢盛世的英雄會投閑山林?看來方正之不容于世、英雄之報國無門,古今一轍,身處文恬武嬉的當世,不為重用就更不難理解了。這個疑問既是悲憤的責問,也是自我開導。疑問過后,筆勢突然收縮,由叩問轉向窗外斜風細雨的輕寒,深寓悲慨的詞作以淡淡的一句景語收束,余韻繞梁,引發后人不斷地猜測風雨的隱喻對象。這首詞借用史傳的大手筆,寫的是健者、英雄,而最后卻將筆墨用在沒有力度的紗窗、細雨和輕寒上,宛如一首閨怨詞,引人注目的反差,巧妙地強化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劉珺珺)
鏈接 宋代的封贈制度。朝廷推恩授官號予官員的先輩,謂之封贈,其先輩存者曰封,死者曰贈。封贈始于晉,備于唐,但一般只封贈官員的上一代。宋承唐末五代之制,封贈有三代、二代和一代之分。宰執、使相、正一品,凡初除及遇大禮,可封贈三代。從二品至從一品,遇大禮可封贈二代。其余文臣通直郎、武臣修武郎以上,遇大禮可封贈一代。封贈三代者,初封,其曾祖授朝奉郎,祖授朝散郎,父授朝請郎;初贈,其曾祖授太子少保,祖授太子少傅,父授太子少師;不論封或贈,其曾祖母、祖母、母、妻俱封國夫人(執政官之曾祖母、祖母、母、妻,則封郡夫人)。封贈二代者,初封,其祖授通直郎,父授奉議郎;初贈,其祖授朝奉郎,父授朝散郎;無論封、贈,其祖母、母、妻俱封郡夫人(觀文殿學士、資政、保和殿大學士之祖母、母、妻,則封淑人)。封贈一代者,初封、贈,文臣之父授承事郎,武臣之父授忠訓郎,其母、妻皆封孺人。
上一篇:《兩宋詞·王質·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吳文英·八聲甘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