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釋德誠曾有偈曰:“三十年來坐釣臺,釣頭往往得黃能。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三十年來海上游,水清魚現不吞釣,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融包納信奇哉。能變化,吐風雷,下線何曾釣得來。別人只看采芙蓉, 香氣長粘繞指風。兩岸映, 一船紅, 何曾解染得虛空,問我生涯只是船,子孫各自賭機緣。不由地,不由天,除卻蓑衣無可傳?!逼渲小扒ПM絲綸直下垂”四句,叢林盛傳,最為著名。
這四句寫的是垂釣的情景和過程,在深廣、空寂的境界中寄寓了隨緣任運的禪理。禪家認為,真正道人“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自然合泊而成為隨緣任運的生活。而好的禪詩,是將禪的意味滲透在個人的日常生活里,待發之為詩,全自自性流出,無不自得。此四句,富于理趣而無禪語??傆^原句,不過是著眼于垂釣的平常事情,這就使我們從浮泛的人生中落實到真切的感受上; 而此一釣事,毫無計較,純任本然,又與常人不同,遂使人醒覺,于最平實的生活中向上探求 “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
千尺絲綸,以見求之深;萬波隨動,以見動之廣?!扒С呓z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我們乃只看見一釣深下靜垂,一波引動了萬波,月光在微微波紋上輕輕蕩漾。這樣一個空靈的靜夜,安閑恬靜虛融澹泊,心中的雜念若塵屑般沉落干凈,七通八達,悠然自在的情趣油然而生。水波愈動,愈見人心之寧靜,愈現宇宙之空寂,乃能直接證入萬有本性,即所謂直見心性,超出生生滅滅。《五燈會元》 卷五記載了船子和尚與夾山的一段問答語錄?!皫熡謫枺?‘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師曰: ‘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問: ‘拋綸擲釣,師意如何?’師曰: ‘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 山曰: ‘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師曰:‘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可見,在垂釣與江波之間乃寄托著船子和尚對禪道的妙悟,故自云 “除卻蓑衣無可傳”。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寫出了作者理想的人生態度。唐代王維詩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與此精神相通。所謂隨緣任運的態度,即是當行就行,當止就止,魚既不食,遂空載月歸。故此平常舉動,寓意頗深。這兩句詩,不僅用意深而且意境高遠。月亮的清輝透入幽人通脫無礙的禪思,因而涌現了一個晶瑩的宇宙,那無限豐富的意象帶引我們返回清靜虛空的境界。
偈頌是借助詩境來表達禪境,我們今天欣賞它乃是由領悟禪境而賞悟詩境,詩的意境才是我們的目的。中國藝術的理想境界是澄懷觀道,不惟禪詩,中國的詩和畫皆以能啟示最高心靈者為最上,其他如直觀物相的模寫或活躍生命的傳達均以此境為歸宿。達到最高心靈境界的作品,“卒讀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翛然而遠也。” (蔡小石《拜石山房詞》) 船子和尚的這四句偈頌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它不落言詮,卻是如此親切,如此透徹,直捷了當,斬盡一切葛藤,刪除一切濫調。
依禪家看法,凡屬文字言說,皆無實義,隨說隨破,故喻如指月。所以我們欣賞禪詩,雖不得不執著于文字言說,卻不能因此壅塞不通而失掉 “心印”。所謂 “不從學解機智得之”,可以提醒我們每一位讀者。
上一篇:禪詩《自題像》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芭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