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姜夔·點絳唇》姜 夔
姜 夔
丁未冬過吳松作①
燕雁無心②,太湖西畔隨云去③。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④。第四橋邊⑤,擬共天隨住⑥。今何許⑦。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注釋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吳松:在今江蘇蘇州。②燕(yān)雁:北方飛來之雁。燕,河北省的別稱,這里泛指北方。③太湖:江南水網的中心,在江蘇省南部,其西南有苕溪、荊溪注入,向東由吳淞江(蘇州河)、黃浦江流入長江。④商略:商量、醞釀。⑤第四橋:《蘇州府志》:“甘泉橋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⑥天隨:天隨子,陸龜蒙的號。語出《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陸龜蒙,蘇州人,隱居松江甫里,有《甫里集》。⑦何許:何時、何地、為何等。
鑒賞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春,姜夔曾因楊萬里的引介前往蘇州見范成大,此詞為冬間自湖州再往,道經吳松而作。吳松對于姜夔來說,是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因為他所崇拜的晚唐隱逸詩人陸龜蒙就曾在這里隱居過。姜夔的詩風曾受陸龜蒙的影響,其人品、修養亦以陸為鵠的,故這首詞發幽古之思,表達了對陸龜蒙的敬仰之情,個人的身世之悲亦在其中若隱若現。
詞的上闋寫景。首二句寫大雁。鴻雁本為傳信之鳥,此時已是初冬天氣,正是北雁南飛的季節,燕地來的大雁又帶來了什么樣的消息呢?作者未曾點明,卻將“無心”二字賦予燕雁。“無心”是沒有機心,“機心”出自《莊子·天地》:“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想來那南飛的大雁一定是悠游舒緩、從容自得的,不然又從何得知其“無心”呢?不存機心的大雁在太湖西畔隨著天邊的白云來去自如,這是一幅多么純潔自然的畫面,雁的高潔,引人向往,既是眼中所見之景,又可視為南北漂流、寄人籬下的江湖文士的象征,自傷身世之感暗寓其中。
寫完大雁,目光轉向遠處的幾座山峰:空中聚集著昏沉的云彩,遠遠望去,那幾座山峰凄清寂寥,仿佛正在醞釀一場煙雨,此時正是黃昏。山峰無情,怎會覺得“清苦”? 山峰無語,又怎會“商略黃昏雨”? 這一切皆因詞人內心凄苦無依,故投射到景物上,使風景也變得含愁帶恨了。這即是王國維所稱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
溪山風雨圖 【元】 王蒙 上海博物館藏
詞的下闋即景抒懷。第四橋是陸龜蒙曾住過的地方,如今到了這里,怎能不流連觀賞一番。陸龜蒙自號“天隨子”,意為精神每動皆隨順天然。他本有濟世的襟懷,無奈生不逢時,屢試不第,只好退隱江湖,過著消散自在的隱士生活。姜夔平生亦懷壯志,亦屢試不第,一生漂泊江湖,居無定所。二人遭際相似,故當他路過陸龜蒙之故地時,不由生出了要追隨陸的行跡在此同住的打算。他對陸龜蒙的企慕,體現在詩中就是:“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三高祠》),“三生定是陸天隨,又向吳松作客歸”(《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在對古人的緬懷之中,產生了恍若隔世的錯覺,于是他要問:“今何許。”“何許”意蘊廣漠空靈,包括何時、何地、為何等多重含義。在詞人心中,古與今,歷史與現實,時事與身世,已經通過眼前的景物交織在了一起,種種難言的意蘊都在這一問中和盤托出。再憑欄時,看那風中飄舞的參差不齊的殘柳,便生出許多復雜的體會,唐代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道出的便是此時的況味。
此詞雖然短小,然而意蘊深長,尤其是“數峰清苦”二句,清空峭拔,成為千古警句,清代許昂霄以“遒緊”(《詞綜偶評》)二字謂之,評點可謂精當。(常迎春)
集評 明·卓人月:“‘商略’二字誕妙。”(《古今詞統》卷三)
清·陳廷焯:“字字清虛,無一筆犯實,只摹嘆眼前景物而令讀者吊古傷今不能自止,其絕調也。‘今何許’三字提唱,‘憑欄懷古’下只以‘殘柳’五字詠嘆之,神韻無盡。”(《詞則·大雅集》卷三)
鏈接 姜夔的音樂成就。姜夔不僅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他曾在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向朝廷進獻《大樂議》,論列古今的樂制,明確地提出了整理宮廷音樂的意見,但是并沒有被寧宗皇帝采納。他的音樂成就集中體現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了28首古代的樂譜,其中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詞調17首。琴曲《古怨》是減字譜,可彈奏;《越九歌》是律呂字譜,已經標明不同的音高。而其中的17首詞調尤為歷代文學研究者所重視,因為這17首歌曲是歷史上重要樂種“詞樂”的可靠實例,是詞、樂結合的重要范例,也反映了當時作曲技巧的一個側面。這17首詞樂,除了《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傳統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以外,其他都是姜夔的自度曲。姜夔在詞調樂曲上還標注有工尺旁譜,因流傳中多有訛誤,所以歷代研究者的見解存在較大的分歧。解放后,著名音樂史學者楊蔭瀏在調查研究五臺山《八大套》和西安鼓樂的基礎上,重新整理了姜夔的詞調旁譜,將它們全部解譯出來,編成《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一書。
上一篇:《兩宋詞·陸游·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吳大有·點絳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