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櫆《騾說》原文|注釋|賞析
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夫煦之以恩①,任其然而不然②,迫之以威③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謂賤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④出于其心,而堅不可拔⑤者,世之所謂貴者也,然則⑥馬賤而騾貴矣。
雖然⑦,今夫軼⑧之而不善,槚楚⑨以威之而可以入之善者,非人耶⑩?人豈賤于騾哉?然則騾之剛愎自用(11),而自以為不屈也久矣。鳴呼!此騾之所以賤于馬歟?
(《海峰文集》)
注釋 ①夫煦之以恩——用恩情溫暖它(騾)。煦(xu):溫暖。②任其然而不然——讓它這樣而它卻偏不這樣。然:如是、這樣。③迫之以威——用威力強迫它。④行止——一舉一動。⑤堅不可拔——堅韌不可移易。⑥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然:代詞,作用是確定前提; 則:連詞,作用是表示推論。⑦雖然——雖然這樣。⑧軼(yi)——同“逸”,放任。⑨槚(jia)楚——亦作“夏楚”,用于笞打的木制刑具。⑩非人耶——不就是人嗎?(11)剛愎(bi)自用——強硬固執,自行其事。
賞析 讀這篇《騾說》,自然會聯想到韓愈的《馬說》,這不只是騾、馬同類,而且所闡述的都是“人才”這個重大主題。從寫作技巧看,也都短小精悍,構思奇特,委婉深致。《騾說》完全可以同《馬說》媲美。
但是,劉大櫆并不是抄襲前人,而是“各師其心,其異如面”(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各有個性,別具新意。韓愈的《馬說》講“伯樂”與“馬”的關系: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以馬為喻說明超群拔萃的人才,由于無人賞識和重用,以致默默無聞、潦倒終生,從而宣泄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和窘困落寞的情懷。劉大櫆的《騾說》從騾與馬的比較中,闡明各自的個性: 馬容易馴服,騾不易馴服。因此,在一般人看來,馬貴而騾賤。但從“行止出于其心,而堅不可拔者,世之所謂貴者也”這一角度看,騾正具有這樣的性格,豈不是“馬賤而騾貴”嗎?進而把“騾”與“人”聯系起來: “今夫軼之而不善,槚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之善者,非人耶?”騾同人一樣,也是要在刑罰之下才不做壞事。這樣看來,“人豈賤于騾哉”?可見,韓愈講的是如何發現人才,劉大櫆講的是如何看待人才。
這篇短文,構思新奇,余味無窮。開頭說,“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似乎平平; 經過比較,就騾的自有主見,堅不可拔,豈非“馬賤而騾貴”?則平中見奇。然后向深處開掘,由騾及人,將人與騾作比較,肯定騾“剛愎自用”,“自以為不屈”; 人有此種性格,是“貴”而不是“賤”。肯定,不用判斷句,而用疑問句,含蓄、雋永,發人深思。
在人世間,掌權者歷來喜歡“馴服工具”,而不喜歡、不理解那種有才干而不大馴服的人。然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又往往“驕傲”于人,甚至為堅持己見“桀驁不馴”。塵世雜沓,人事紛紜。發現人才難,正確看待人才更難! 這就是該文的深旨。
上一篇:郭沫若《驢豬鹿馬》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柯靈《鬼混哲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