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棲忽憶五峰游,去著方袍謝列侯。
經啟樓臺千葉曙,錫含風雨一枝秋。
題詩片石侵云在,洗缽香泉覆菊流。
卻憶前年別師處,馬嘶殘月虎溪頭。
在唐代,僧人結交士大夫是很普遍也很平常的事,一般來說,他們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擴大釋道的影響。作為此詩主人公的僧人就屬于其中之一,他結交權門、交游名士,但“禪棲忽憶五峰游,去著方袍謝列侯”,在與“列侯”交游時,他突然想起了廬山,想起了五老峰,想起了在那兒的清靜自在的僧人生活,于是穿起方袍辭別了俗交,急急地回歸廬山。
二、三兩聯設想僧人歸山后的生活。“經啟樓臺千葉曙,錫含風雨一枝秋?!边@兩句寫在樓臺上誦經千頁,以致通宵達旦;興之來時,手持錫杖,不管是風是雨,便往深山漫游?!邦}詩片石侵云在,洗缽香泉覆菊流”是山中漫游所見。抬頭望去是高聳入云的山崖,那里怪石嶙峋,上面留有僧人昔日的題詩; 俯首下視,淙淙泉流,飄浮著幾朵菊花,從前僧人就在此洗缽。這里寫的都是平常景、平常事,但是在此中卻蘊含著不同凡俗的情懷,也透出詩人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向往之情。
這樣就自然接入末聯:“卻憶前年別師處,馬嘶殘月虎溪頭?!薄盎⑾?,是廬山東林寺門前的一條小溪,《蓮社高僧傳》記載,東林寺第一任住持、蓮宗的創始人慧遠 “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過此,輒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嘗過,獨陶淵明、陸修靜至,語道契合,不覺過溪?;ⅧQ,因相與大笑?!焙茱@然,“卻憶”二句用典既扣合了送別,又暗含著比義: 把僧友比作慧遠,而以陶、陸自擬。這兩句是說詩人也想起了往年曾在虎溪與僧友相別時的情景,那是月夜的事,在殘月之下,馬凄厲地嘶鳴,表現了趙嘏與僧友感情的深厚,同時也透露了詩人對僧人生活的向往和對山中勝景的留戀。在此詩中,殘月馬嘶這一意象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余音繞梁,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上一篇:禪詩《送東林珪老游閩(其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送存書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