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紓·閩中新樂府·村先生》原文賞析
村先生,貌足恭,訓蒙《大學》兼《中庸》。
古人小學進大學,先生躐等追先覺; 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躐等追先知。童子讀書尚結舌,便將大義九經說,誰為 《魚躍》孰 《鳶飛》,且請先生與析微。不求入門驟入室,先生學圣工程疾。村童讀書三四年,乳臭滿口談圣賢,偶然請之書牛券,卻尋不出上下論。書讀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我意啟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說明豁: 論月須辨無嫦娥,論鬼須辨無閻羅。勿令腐氣入頭腦,知識先開方有造,解得人情物理精,從容易入圣賢道。今日國仇似海深,復仇須鼓兒童心。法念德仇亦歌括,兒童讀之涕沾襟。村先生,休足恭,莫言芹藻與辟雍; 張國之基在蒙養,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
林紓,字琴南,是著名的翻譯家和“桐城派”古文家。他一向不以作詩為重,對詩作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存必傳之心,不求助傳之序”(《畏廬詩存·自序》)。但他涉足詩壇所作《閩中新樂府》五十首,值戊戌變法之前,鮮明地表現出作者前期思想中的維新傾向。整部詩集都貫穿著學習西方,改良社會,救亡圖存的思想,愛國熱情溢于言表,具有晚清新詩派標榜愛國、鼓吹維新的共同特點。其中《村先生》一詩,以對兒童的啟蒙教育入筆,強調其重要性,并且由此倡導愛國主義教育,在整部詩集中具有代表性。
《村先生》題下自注:“譏蒙養失也。”蒙養,就是對兒童的啟蒙開化教育。林紓感慨村先生(鄉村私塾中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老師)在教育中的錯失,作此詩以諷之,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愫。
全詩可分為幾個層次:
開首“村先生,貌足恭,訓蒙《大學》兼《中庸》”句,給我們描繪一個鄉塾先生的情狀,表面上甚是謙恭,他給那些鴻蒙未開的蒙童們傳授儒學經典要義,以期迅速培育出才華卓絕的天才。這位開篇謀面的“村先生”,實際就是作者要諷刺、鞭撻的對象。接下來,作者就來寫村先生的錯失。
自“古人小學進大學”至“先生學圣工程疾”是寫村先生不顧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揠苗助長的錯誤方法。“古人小學進大學,先生躐等追先覺;古人登高必自卑,先生躐等追先知”兩句是用古人正確的教育方法來映照村先生方法的錯誤。由“小學”家塾(或黨庠)而進“大學”、“登高必自卑”都是寫古人學習是循序漸進,從初級到高級,逐漸積累知識。村先生則躐等(越級)地“追先覺”、“追先知”,想把高深莫測的道理知識(如前面提到的《大學》、《中庸》等類)灌輸在蒙童腦子里,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童子讀書尚結舌,便將大義九經說”是補充實例來寫村先生的盲目教育。傳授精深古奧的“九經”(一般指四書五經)要義給這些懵懵懂懂的“尚結舌”的兒童,必然使他們如墮云里霧里。下句作者就借蒙童們無法弄懂的要義來為難村先生,“魚躍”、“鳶飛”這些典故,眾人認為玄奧,村先生也無法解釋清楚,正是自釀苦酒自己喝。所以作者概括村先生的錯誤方法是:“不求入門驟入室,先生學圣工程疾。”其結果是使蒙童深受其害,變成對社會無益的“多余人”。
接下來三句,揭露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惡劣的社會影響。“村童讀書三四年,乳臭滿口談圣賢,偶然請之書牛券,卻尋不出上下論”,用這種教育方法訓導出來的蒙童們,滿口圣賢之道實際卻絲毫不得其解,并且所學內容更絲毫無益于社會,即使請他寫一個買賣牛的文契,也沒法下筆,不知怎樣論證。這種不良后果造成了極惡劣的社會影響:“書讀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在這里,作者是以詩中這位村先生作為剖析對象,實際在展示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脫離實際、不求甚解、扼殺兒童才智的錯誤教育方法,這和作者創作《閩中新樂府》的意圖是完全一致的。林紓《〈閩中新樂府〉自序》中說:“兒童初學,驟語以《六經》之旨,茫然當不一覺,其默誦經文,力圖強記,則悟性轉窒。”《村先生》前半部分就形象地描繪了這種問題嚴重的教育狀況。
針對時弊,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強調詩歌的教育作用。《自序》中又道: “人人以歌訣為至,聞歐西之興,亦多以歌訣感人者。”《村先生》后半部分就正面倡導詩歌的教育作用,表達了作者的理想。
“我意啟蒙首歌括,眼前道理說明豁。”正面提倡以詩歌特殊的感人力量教育兒童。并且作者還提出要把科學知識融進教育事業之中,“論月須辨無嫦娥,論鬼須辨無閻羅”。只有讓科學知識占據蒙童們潔凈的頭腦,才能杜絕當時社會上陳腐透頂的學術空氣毒害天真無邪如同白紙的少年兒童,才能造就出真正于國有益的棟梁之才,這就是詩中的 “勿令腐氣入頭腦,知識先開方有造”句之意。“解得人情物理情,從容易入圣賢道”是作者主張教育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并且要向兒童灌輸科學知識,這樣才能 “易入圣賢道”而為維新變法,維系統治的人才。這里作者雖出于階級局限,肯定“圣賢之道”,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改良維新思想,但針對村先生陳腐誤人的教育方法來說,還是有其時代進步性。
下面一個層次針對時事,結合歐洲振興的實例,進一步強調在啟蒙教育中詩歌教育的重要性: “今日國仇似海深,復仇須鼓兒童心。”作者聯系當時中國大地上列強爭霸割據的慘痛現實,把救亡圖存的思想寄托在兒童少年的教育上,要報國仇,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兒童從小予以正確教育,使他們成長為興國拒敵的棟梁之才。他從歐洲復興的實例出發,強調愛國主義宣傳中詩歌教育的巨大感染作用: “法念德仇亦歌括,兒童讀之涕沾襟。”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割讓大片土地給德國 (普魯士),法國人民就用詩歌的形式來啟發少年兒童的愛國情緒,作用非常顯著。因為詩歌這種抒情文學樣式,通俗易懂,藝術感染力極強,通過詩歌教育可以使少兒易于接受愛國主義思想,自覺地為振興國家民族奮斗。
最后用一個奇句。詩人回應詩題,首先奉勸村先生“休足恭,莫言芹藻與辟雍”。“芹藻”,原是兩種水草,因《詩經·魯頌·泮水》稱泮官之水生芹、藻,故而借指泮官。辟雍同泮官一樣,都是古代高級的學校。這句是說不能再脫離實際不顧教育對象,而應從啟蒙孩童開始。末句“強國之基在蒙養,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和上句意思相承續,提出不能再用陳腐沉悶的學術空氣窒息兒童的智慧發展,只有著重加強啟蒙教育,充分開啟兒童愛國主義的激情,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他們,我們的國家才能得到振興,才能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不再受列強欺凌,點明了全詩深邃豐富的主題。
總觀《村先生》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作者把深沉的主題與頗具感染力的形式較好地結合,顯現出大家手筆,是《閩中新樂府》的代表性作品,給晚清詩壇上吹來一陣清新的空氣。
這首詩有這樣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即事名篇”,“全創新詞”。《閩中新樂府》作于戊戌變法之前,當時變法維新之風很盛。維新派一員的林紓自然地踴躍揮筆。他在詩作上繼承白居易、元稹等唐代著名詩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精神,“借舊瓶裝新酒”,以舊體詩形式,創新詩歌內容,成就卓著。《村先生》以一位鄉塾先生為描寫對象,以之命題,由他采用的揠苗助長式的辛勤教育方式,談及給社會帶來的貽害無窮的惡劣后果;下面倡導加強啟蒙教育,著重強調以詩歌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把國家民族振興的希望寄托在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上。這種思想主題是非常深刻的。
二、感情真摯深沉。林紓此時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富于維新精神,他的詩論主張和詩作同“詩界革命”潮流是合拍的。反映在作品當中,借題發揮,從當時社會問題的一個方面——少兒啟蒙教育著筆,抒發其內心激情。詩人在當時民族危亡之際,出自一片愛國之心,“平生倔強不屈人下,尤不甘屈諸虎視眈眈諸強鄰之下”(林紓《愛國二童子》),把真摯深沉的感情凝聚在詩句中:“今日國仇似海深,復仇須鼓兒童心”、“強國之基在蒙養,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這首詩是一個愛國者在國難當頭之際從內心迸發出的感人詩章。其感人之處就在于突破了個人狹隘感情的抒發,而能面對殘酷現實,抒寫反帝愛國的一腔激情。
三、通俗淺顯,感染力強。林紓力辟的“同光體”當時占據詩壇,影響巨大,但多數人詩風生澀奧衍,清新通俗的詩著實不多。《閩中新樂府》中不少作品寫來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一改詩風。《村先生》中,或糾偏,或諷刺,或倡導,或號召,無不通俗親切,如敘衷腸,作者用語并不避俗避熟,而是“俚詞鄙諺旁收雜羅”(魏瀚: 《閩中新樂府》序),如“書讀三年券不成,母咒先生父成怨”,“法念德仇亦歌括,兒童讀之涕沾襟”,“強國之基在蒙養,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等,無不通俗上口,同黃遵憲的一些詩歌異曲同工,這與作者重視詩歌的教育作用分不開。這首詩確實也達到了這樣的高度,能夠激發起讀者的反帝愛國激情,有著巨大的感染力。
上一篇:古詩《錢謙益·金陵后觀棋》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孫枝蔚·陸放翁硯歌為畢載積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