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馮煦·跋成恭恪臨廟堂碑
往與恭恪羈棲【1】冶山,校讎【2】之暇,每以學書自娛,而皆向往虞秘監。以唐初諸家,唯秘監于山陰法乳【3】所得為多也。恭恪學廟堂碑,予學破邪論。予作輟不恒,于秘監無纖芥之得, 而恭恪晨模暝寫【4】,不懈益勤,臨廟堂凡數十通。此冊則其甲申冬十一月所臨也。靜穆中和,幾破秘監之扃【5】而洞之。與世之以軟媚為秘監者相萬【6】也。所居在冶上之顛,飛閣冠之,下蔭叢竹數百竿,涼碧沁衿帶閑。風來,韻于碎玉,窮陰沍寒,積雪在地,青燈瑩然,萬象凄寂。時有凍雀踢敗葉而墮,疑為鬼物。恭恪枯坐泚翰【7】,與秘監相酬對,不復知人間得喪榮郁喧寂事。其標寄蕭淡,度越流輩,宜其書之深造自得也。今距恭恪作書時,三越終星【8】,所居已易為講肆。群兒吚唔其中,牛醫馬磨【9】,出沒亡時。求如者日孤縣物表,塵囂不侵【10】,與恭恪日手一編,嘯傲【11】羲皇以上,邈若曠世,寧【12】可復得。恭恪宰樹既拱,予累然一老,十指如椎【13】,所書比之春蚓秋蛇,幾幾不可辨識,循省是冊,忽不覺百感之橫集也。戊午七夕,金壇馮煦跋于白田寄廬,時年七十又六。
【注釋】
【1】 羈棲: 停留。
【2】 校讎: 校對。
【3】 法乳: 書法的精髓。
【4】 晨模暝寫: 早晚摹寫。
【5】 扃 (jiong): 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
【6】 萬:極、很。
【7】 泚翰: 如同灑墨在紙上那樣鮮明。泚(ci)。
【8】 三越終星: 三年。
【9】 牛醫馬磨: 牛醫, 黃憲, 其父為牛醫, 謂之牛醫兒。馬磨, 邵俱排擯許靖, 不得齒序, 以馬磨自給。
【10】 孤縣物表, 塵囂不侵: 超脫塵世,縣同懸。
【11】 嘯傲: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12】 寧: 難道。
【13】 十指如椎: 屈伸不自如。
【賞析】
成恭恪原名肇隸, 字麐泉, 曾做過直隸靈壽 (今正定) 縣令。庚子年間 (1900), 八國聯軍入京時, 成不忍目睹騷亂的情景而自殺, 恭恪是謚號。作者馮煦為他所臨的廟堂碑寫跋, 所以稱《跋成恭恪臨廟堂碑》。
文章的開頭, 作者寫了自己和成恭恪曾一起滯留在冶山, 校閱文稿之余瑕常在一塊兒研摩書法。他們都喜歡唐代余姚人虞世南的書法, 在他們看來, 虞秘監的書法深得王羲之法書的精髓。在臨虞秘監書法——廟堂碑時, 成恭恪勤奮不怠, 始終如一, 從時間上看, 成恭恪“晨模暝寫”; 從數量上說,“凡數十遍”,并以自己臨破邪論的“作輟不恒”, 來襯托成恭恪的鍥而不舍。由于自己“作輟不恒”, 所以“無纖芥之得”; 由于成恭恪“不懈益勤”, 所以甚有所獲, 以致“幾破秘監之扃而洞之”。
作者為臨廟堂碑寫跋, 是肯定贊揚成恭恪的書法精妙, 首先肯定成恭恪學書的態度, 學書的刻苦, 學書之所得, 這樣的贊揚就不是溢美之詞。作者因為曾與成恭恪同居且同學, 自然最有發言權, 那么他談及的情況很容易推動世人去鑒賞這本臨寫的廟堂碑, 這就是作跋的深意所在。
接著寫成恭恪由于多年深入學習, 所以深得虞秘監書法的真諦, 與世上的一般人認為虞秘監書法的特點是軟媚則大相徑庭。這就是文中所說的,“與世之以軟媚為秘監者相萬也”, 足見成恭恪所臨之碑帖確有所獲。
文章的筆鋒一轉, 突然描繪起成恭恪所居住的環境, 古樸、優雅、風景如畫, 其目的之一是寫成恭恪專心技藝, 不暇外慕, 潛心學書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另外則是以風光襯托成恭恪筆意之高雅。成恭恪所居的冶山之顛上有飛閣,下蔭叢竹百竿,每當春夏之時節,清涼和碧綠,幾乎可以滲入衣襟之間,微風吹來發出之聲,極像碎玉相擊。到了秋盡冬來時節。這里極其閉塞寒冷,一片蕭條、寂靜,積雪在地,晶瑩剔透。凍雀踩下敗葉墮落之聲,都讓人毛骨悚然,在這種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里,成恭恪依然不怕枯燥,苦練秘監之書法,以致不知人間尚有得失、榮辱及喧靜之事,可見學書用心之專一。
成恭恪所臨的廟堂碑是甲申年十一月,即1884年的冬天,到了1887年也就是:“距恭恪作書時,三越終星”,作者曾去成所居之舊址,目睹該處已改為私塾。孩童們讀書瑯瑯之聲不絕于耳,其中類似“牛醫、馬磨”之輩“出沒無時”,而尋求那種靜謐,超脫塵世的無拘無束的生活,已經是不可能復得了。
作者對成恭恪法書之贊揚轉為對故地的懷念,前塵歷歷,往事如昨,對舊事的回憶,也表達了對舊友的崇敬之情,進而對過去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表現出難以忘懷的遐想。作者手里拿著碑帖,突然思想一下子就回到現實,慨嘆成恭恪墓地的大樹或許有一拱粗了吧!而自己呢,也儼然是毛發皤皤的衰孱老者,十指如椎般的遲鈍,特別想到自己寫的字,如“春蚓秋蛇”,幾乎不可辨識。仔細按頁審視這碑帖,更感到筆意的優雅,于是百感交集,提筆行墨寫下了這么一篇跋。
通篇文章用字極為簡練,全文僅四百余字,但內容含量極大。語言清新、優美,無論寫人、寫事、寫情、寫景都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都富有極強的魅力。特別是作者情真意切,字字句句都似從肺腑中傾瀉出來。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作者不僅對摯友成恭恪有深情,就是對故地冶山的一草一木也是脈脈含情。例如,作者勾勒冶山的“飛閣”、“叢竹”、甚至寫“積雪”和“敗葉”也都表露出熱愛、留戀之情。特別是結尾。作者“循省是冊”,“百感橫集”,似乎所有情感一下子都涌出一般,說不清是懷念,是婉惜;是留戀,是遺憾;是悲涼,還是喜悅。真可以說達到了傳神的藝術境地,取得非凡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文章中還使用了一系列的對比手法,這也是該文的另一個藝術特色。為了突出成恭恪學有所成,在態度上,在所取得的成就方面都作了對比。例如,寫成恭恪“晨模暝寫”而自己“作輟不恒”。成“幾破秘監之扃而洞之”, 自己則“于秘監無纖芥之得”;成所臨廟堂碑“與世之以軟媚為秘監者相萬”,而自己所書“比之春蚓秋蛇,幾不可辨識”。幾經對比,就清楚地顯現出兩個人在研摩書法上的高下,從而有效地表明了成恭恪所臨之碑帖是藝術的珍品。
在寫冶山舊居的景象時,將春夏時節和秋冬時節以及過去和現在都作了對比。例如, 寫冶山春夏的清涼、碧綠、“滲入衣襟”, 而琤之聲象碎玉相擊, 到了秋冬時節, 卻“窮陰沍寒”萬象凄寂, 一經對比, 突出了冬日環境的惡劣, 就是在此種惡劣嚴酷的環境下, 成也依然“枯坐泚翰”, 也仍是“晨模瞑寫”, 這就更見其鍥而不舍的精神了。
寫過去冶山景象, 突出環境的“靜謐”,這里幾與世隔絕, 而這種獨特的環境也促成成恭恪忘記塵世間的榮辱和人世間的喧寂, 潛心“與秘監相酬對”, 但是“三越終星”之后, 今日之冶山早已“易為講肆”,“群兒吚唔其中”, 一片嘈雜, 而這種環境只能造就“牛醫馬磨”之輩。面對著這種事過境遷的現實, 不難看出作者的婉惜之情。造就成恭恪學書的客觀環境不復存在了,摯友成恭恪又無處可覓, 想到“恭恪宰樹既拱”內心無限凄愴, 聯系自身雖未就木, 卻“累然一老, 十指如椎”。過去朝夕相處“學書 (以)自娛”而今空握摯友遺稿, 怎能不感慨萬千呢!
上一篇:《古文觀止·梁啟超·跋周印昆所藏左文襄書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蹇叔哭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