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登快哉亭》宋山水詩鑒賞
陳師道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云亦自閑。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快哉亭在詩人的家鄉(xiāng)徐州(今江蘇徐州市)的城隅之上,乃與詩人同時的李清臣所建,蘇軾名之曰“快哉”。這首詩寫黃昏登亭之所見。
首聯(lián)寫地: 城墻依江而建,所以也隨江而曲折蜿蜒。城外的亂石之間則有泉水潺潺而流。城和石本是靜止之物,但詩人使它們與流動的水相依附,它們就仿佛也成了動態(tài)之景了。頷聯(lián)寫山: 夕陽剛沉下地平線,一層霧氣已從山間升起,“依”字維妙維肖地寫出了暮靄沉沉的情狀。頸聯(lián)寫天: 宿鳥歸飛,暮云奔動。這六句詩語言極為質(zhì)樸,寫的又是暮色蒼茫中的景物,然而讀來并不覺得枯竭,奧妙何在呢?首先,詩人先寫地,次寫山,最后寫天,都挑選了帶有動態(tài)的景物,這樣,就使得沉沉的暮色中充滿了生氣。而詩人的目光則是從低到高,由近及遠(yuǎn)地移動,讀者的注意力也隨著從一個畫面移到另一個畫面,從而產(chǎn)生了流動之感。其次,詩人不是單純的寫景,而是借景抒懷。蒼茫的暮色往往會使人產(chǎn)生惆悵、迷惘之感,但詩人卻與眾不同。讓我們再看看五、六兩句: 宿鳥歸飛,鳴聲急促,它們將投向何處呢?暮云奔動,動中見靜,頗有安詳從容之態(tài)。這兩個形象一反一正,展示了詩人淡泊寧靜的胸懷。這種借景抒懷的寫法前人也有成例,如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兩句,用意與此相似。但杜詩畢竟已拈出 “心”、“意”二字,而陳師道此詩則純是寫景,他把感情更深地埋藏在所寫的景物之中。這種寫法,無疑是更耐人咀嚼的。
總之,這首詩的語言雖然質(zhì)樸無華,但它外觀的藝術(shù)形象和內(nèi)涵的思想感情并不枯窘,是體現(xiàn)了陳師道“有意為拙”的特色的好詩。微嫌不足之處是結(jié)句不夠自然。
上一篇:鮑照《登廬山》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岑參《登總持閣》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