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賀鑄·芳草渡》賀 鑄
賀 鑄
留征轡①,送離杯。羞淚下,捻青梅②。低聲問道幾時回。秦箏雁促③,此夜為誰排④。君去也,遠蓬萊⑤。千里地,信音乖⑥。相思成病底情懷⑦。和煩惱,尋個便,送將來。
注釋 ①轡:馬籠頭和韁繩。②捻(niǎn):用手指搓轉。③“秦箏”句:秦箏,古秦地(今陜西一帶)的一種弦樂器,似瑟,傳為秦將蒙恬所造,故名。雁,即雁柱,為箏上支弦之物。古代箏的弦柱斜列,有如飛雁斜行,故稱。柱可以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促,指箏之弦柱排列相近。雁促,即弦急之意。④排:排列。箏在使用前要先把雁柱排好。⑤遠蓬萊:唐李商隱《無題》詩:“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⑥音信乖:消息不通。⑦底:何,什么。
江堤晚景圖 【五代】董源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首詞抒發了女子送別男子的不舍之情。圍繞別情,詞人反復渲染,道盡了離別相思的苦楚,暢快淋漓中亦不失為女子代言的委婉。
上片寫別時的場面。首句“征轡”二字點明男子即將遠行,已然身在馬上。此時女子手握馬韁,為即將遠行之人送上餞別之酒。“留征轡,送離杯”,一“留”一“送”之間,女子心中的復雜情感便呈現在我們面前。她自是不希望他離開自己,但又知道留不住他的匆匆腳步,故而只有借別離之酒表達對他的留戀和祝福,暗滴清淚傳達心中無法言說的痛苦。“羞淚下”,“羞”字為傳神之筆。這不是與心上人柔情繾綣時的嬌羞,而是當此別離,想要挽留卻又無法開口的羞急。她心中有情但又“欲說還休”,詞人通過其多情的淚水和反復揉捻手中青梅的動作來傳達其復雜的感情,委婉巧妙而又傳神地表達了有情人分別時那種心如刀絞的沉痛。既然不能挽留男子,她只好寄望于他的歸期。“低聲問道幾時回?”不知道她是如何忍住淚水才輕聲問了一句,希望她得到的不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唐李商隱《夜雨寄北》)這樣的答案。上片結句“秦箏雁促,此夜為誰排!”當是女子在別離時設想情人走后自己的境況:孤燈清冷的光芒透出紗窗,融入無邊的夜色,正如她寂寥的心;她彈起秦箏,恰如唐人柳中庸《聽箏》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琴聲中暗含悲怨,都只為相思情濃。此二句表達女子憂思縈心的別后之情,質實而又頗見情致,為下片“相思成病”作了鋪墊。
下片承“秦箏”句寫相思之愁,也是站在女子的立場來寫離別帶來的煩惱,與首四句局外旁觀別離場面的視角有所不同。“君去也”諸句恰如女子在向所思之人傾訴衷腸:人今千里,音信難通,致使自己相思成病,此種“情懷”你能否體會?真希望方便的時候你也能把因相思而煩惱的音訊送到我這里! 自己因懷人而煩惱縈心,也希望得到所思之人煩惱郁悶的消息,這看似無情無理的想法實則正是女子情真情癡的表現,因為她知道,如果男子真愛自己的話,也定然如自己這般煩惱,只是因為千里相隔,難通音訊,她不知道對方是否也在思念自己而心生疑慮,才會有這種二心同一的盼望。
這首詞寫別情,語言上一改賀鑄此類篇章的華麗艷冶,除運用當時的口語外,情感的表達也質實直截,給人以樸素自然之感。雖無賀鑄其他詞作華艷隱約之幽美,但其詩思婉轉處亦值得仔細玩味。(王娜娜)
溪山秋霽圖 【明】 文伯仁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 《芳草渡》詞牌。有令詞和慢詞兩體。令詞為雙調,五十五字或五十七字,平韻;慢此為雙調,八十九字,仄韻。本詞為令詞體。
上一篇:《兩宋詞·賀鑄·芳心苦》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行路難》翻譯|原文|賞析|評點